第03版:民生 上一版3  4下一版
党建引领聚合力 产业先行促振兴
加快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泰山工艺美术精品展销会举办
多彩活动点亮居民生活
学子沉浸式感受国学魅力
“一碗菜”引领乡村文明新风尚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24年9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碗菜”引领乡村文明新风尚

 

□记者 郑凯 通讯员 穆姝琪

移风易俗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更是净化社会风气、推动城乡文明的重要抓手。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如何把好群众脉搏,让群众愿意买账?如何形成长效机制?这是推动移风易俗的关键。

今年4月15日中午,肥城市安驾庄镇张家埠村一位村民家里办白事,宴席上没有大鱼大肉、名贵烟酒,前去吊唁的宾客围坐在矮桌前,每人面前仅一碗菜。这是张家埠村老人去世后,宴席上常见的一幕。从十多人一桌的大席,到一人一碗菜;从东借西凑举债办丧事,到生前厚养、逝后薄葬,近年来,安驾庄镇良俗兴、陋习除,“一碗菜”引领乡村文明新风尚。

一场白事一年粮

为何民怨大却难改变?

“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婚回到贫困线,一场白事两头空,白忙一整年。”安驾庄镇自古就有讲究情义、热情好客的传统,农民人情味格外的浓厚,红白喜事至今保留着宴请宾客的习俗。

“以前村里办白事,客人吃饭要坐大席,一般席上一桌十几个菜,摆二三十桌,一场白事要花几万元。”张家埠村村民路玉玲表示,有的人家能摆到50桌,花的钱就更多了。

“现在,村里由处事公道、威望高、办事能力强的村干部、退休教师和村民代表组成红白理事会,帮着村民操办红白公事,既省事又省钱,效果很好。”张家埠村党支部书记张敬介绍,如今,“一碗菜”早已成为张家埠村村民的共识。

其实,“一碗菜”改革并非一帆风顺。起初,村民谁也不想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怕被亲朋好友说小气,落个不孝的名声。张家埠村“两委”成员走街串巷挨家劝说,召开党员会议和群众大会宣传移风易俗。经过村“两委”不懈努力,丧事简办的新风吹到了每一位张家埠村民的心里。

一桌每人一碗菜

能否满足群众需求?

“张家埠村实行白事‘一碗菜’后,治丧就餐人数大大减少,刹住了盲目攀比之风,弘扬了勤俭节约传统美德。”张敬说。但是,只有一碗菜的宴席能满足群众就餐需求吗?

据了解,张家埠村的“一碗菜”主要由10种食材制作而成,包括鸡肉、蘑菇、青椒、土豆、木耳等,为确保食材新鲜,全部当天采购,现场手工加工,不仅口感好,而且营养价值丰富,受到村民的欢迎。

“我父亲去世后,宴席上就是一人一碗菜,非常实惠。村民觉得‘一碗菜’是件好事,都很拥护。”村民张宝感慨地说。

通过推行“一碗菜”,一场白事下来到底能省多少钱?张敬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自2024年实施“一碗菜”以来,张家埠村共去世3人,每场宴席平均12桌,每桌餐饮费140元,相较于过去每桌300多元,每家丧事花费普遍可缩减2000元左右。

从薄葬到厚养

如何让老年人食有所依?

近年来,张家埠村积极响应“一块田”改革,将土地流转与养老挂钩,打造“一块田”幸福食堂。到幸福食堂就餐的老年人,每顿饭只需2元;将土地流转给集体纳入“一块田”运营的,每顿饭只需1.2元;村民流转土地不要租金的,租金用于老人养老。

红烧土豆、洋葱炒鸡蛋、清炒菜花、蛋炒饭、花卷……幸福食堂里,色香味俱全的饭菜整齐摆放在午餐供应区。“食堂饭菜一周不会重样,口感清淡、软烂,适合老年人。”幸福食堂工作人员周玉珍说。

“这个食堂办得好,让孤寡老人走出小家庭,融入大家庭,有了依靠,有了陪伴,也有了就餐、休闲的场所,尝到了幸福的味道。”一位在幸福食堂就餐的老年人满意地说。

自从村里有了幸福食堂,张敬每天都要到食堂转转,跟老年人聊聊天,“在这儿吃得还习惯不?对食堂管理有什么建议?最近有没有烦心事?”幸福食堂成了村“两委”与村民的“连心桥”。

据了解,幸福食堂还为村民提供白事“一碗菜”服务,如距离近,村民可到食堂就餐;如距离远,则由村里提供桌椅餐具,食堂根据丧主订餐数送餐上门。

“一碗菜”犹如一把“金钥匙”,打开乡风文明和群众减负“两把锁”。在张家埠村的示范带动下,安驾庄镇红白公事比阔气、讲排场的越来越少,追求勤俭节约的越来越多,社会风气持续向善向好。

 
3上一篇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