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栋
泮河从泰山走来,经粥店明石桥,沿泰安老街南下,在堰岭北留下一湾碧水,悠然东去。
泰安老街位于泰城天平湖路以北、梅山西路以西,传说始建于宋代。老街以明清建筑为主,路上青石板的天然纹理,仿佛在诉说一段段古老而神秘的故事。
连接东西老街的泮河大桥,桥面8车道,外加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乡音“庞河桥”。早年间泮河上的桥,长10多米,“晴天在水上,雨天在水下”,是座只能过人力车的小木桥;桥东坡上是快活岭,岭东南是大堰堤村。人民公社时期,大堰堤分堰东、堰西、堰北3个生产大队,现在分别称社区。我老伴儿娘家是堰北。1980年冬,岳母给我刚会走路的儿子做棉袄时,在袄里缝了一枚铜制钱,说能避邪。我问制钱的来历和年代,八仙桌旁太师椅上,戴着老花眼镜的岳父说:“钱上的年号是宋代,全国农业学大寨期间,村里人在快活岭上修大寨田时挖出的。”岳父生于1922年,他说,解放前快活岭上有许多老树,乡亲们管那儿叫快活林;林间有庙、客店,客店门前的官路东接古城泰安,西连水泊梁山,老辈人说,“母夜叉”孙二娘和“菜园子”张青在此开过夫妻店。
酱包瓜、酱磨茄和牙枣,为故乡给清代宫廷的贡品。酱磨茄的产地在今岱岳区粥店街道上旺村,其村旧址在泰安老街中段泮河西。自北而来的泮河绕村南下,在这片平坦的沃土上,上旺村的先辈们每年都栽种一种黑色的硬皮茄子,待成熟后用砖磨去皮,榨出汁水,腌后再榨出盐水,投入甜酱缸内,过半月后捞出,清香滑嫩,鲜美可口。
酱包瓜的产地大白峪村在堰岭东,唐朝年间建村。传说清咸丰二年夏,今泰山区徐家楼街道境内下了场冰雹,大白峪村李老汉种的甜瓜遭了殃,没熟的甜瓜吃则苦涩,弃之不舍。无奈之下,李老汉把甜瓜洗净,放在甜酱缸中,待有了盐味,他一尝,瓜皮脆、酱味浓,好吃极了。美中不足的是,瓜瓤苦中带有酸味。来年,李老汉从瓜秧上摘下部分嫩瓜,去瓤后装上杏仁、花生仁、核桃仁、瓜子仁,掺上切碎的藕、龙须菜、黄瓜、莴苣等,然后用棉线捆扎好,腌放在甜酱缸里,随吃随捞,亲朋好友品尝后无不称赞。此后,李老汉一家干起了酱包瓜的营生。到了清同治年间,这道风味小菜被定为泰安给宫廷的贡品。
如今的泰安老街,修旧如旧,在保留丰富泰山元素的同时,以“二十四节气”命名街区,古朴、典雅、新潮。千年老街,焕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