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妇女“领头雁”办好“她实事”
我市高层次人才服务联盟 进企业送服务
加快推进河湖系统治理
特色产业“百花齐放” 村集体增收有门路
新泰市发布“新味道”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指尖掐出非遗之美
暖心蔬菜进社区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年8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原掐丝粉彩传承人马忠华执丝为笔、以釉为彩
指尖掐出非遗之美

马忠华在制作东原掐丝粉彩。
掐丝。
填色。
 

□记者 刘小东 李雪丽/文 陈阳/图

左手执金属丝,右手流畅切换剪刀和镊子,一弯一绕、一点一掐间,非遗之美绽放于指尖。

用金属勾勒轮廓,用釉料填充色彩。掐丝珐琅,又称“景泰蓝”,是以红铜作胎,将很细的铜扁丝掐成花纹后用药焊于器表,再以随类附彩的方法将珐琅釉料填进丝间,经焙烧、打磨、镀金而成。市级非遗项目东原掐丝粉彩制作工艺源自明清时期的景泰蓝,兴盛于乾隆年间,清末流入民间,是一种特殊的工艺美术制作门类,也是景泰蓝工艺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之一。

今年58岁的马忠华,是东原掐丝粉彩第五代传承人,受家庭环境影响,自幼就展现出对掐丝粉彩工艺的热爱,从事掐丝粉彩制作已有30多年。

指尖非遗

几代人的共同守望

“东原掐丝粉彩制作工艺是我的曾祖父马瑞岚在北京、天津等地学习了景泰蓝制作技艺后,融入自己的想法,慢慢创新发展出来的。”马忠华告诉记者,他的曾祖父自幼受家庭影响,酷爱艺术及民间工艺,擅长绘画、雕刻、烙画、年画、景泰蓝等,并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被人称为“多面手”。

“景泰蓝是把细扁铜丝作为线条,在铜制的胎上捏出各种图案花纹,再将五彩珐琅点填在花纹内,经烧制、磨平、镀金而成。”马忠华说,他的曾祖父学习景泰蓝制作技艺后,结合东平当地特色进行创新,打破了景泰蓝单一的传统铜胎掐丝模式。其曾祖父创新发展出的东原掐丝粉彩载体灵活,无需高温烧制,且色彩厚重、立体感强。

自马忠华有记忆开始,东原掐丝粉彩就一直伴随着他,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掐丝粉彩,我是从看到喜欢,再到跟着家里学习制作。”因为喜欢手工艺,马忠华大学选择了美术专业,毕业后曾在北京的珐琅厂工作,这让他对景泰蓝制作技艺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北京工作20多年后,马忠华回到了家乡东平县,陆续成立了山东马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东平马良艺术工作室,继续从事自己喜爱的事业,将家族传承的东原掐丝粉彩制作工艺发扬光大。为让传统的非遗技艺焕发新生机,马忠华还不断探求作品的迭代更新,将鲤鱼、莲花等东平湖元素加入作品中,赋予作品美好的寓意。

掐丝粉彩

当金属丝遇上矿石粉

“先把金属丝捋直,然后再用镊子根据提前勾画好的图案轮廓,将金属丝掐折弯卷成各种纹样图案粘好,最后再填充釉料。上釉料的时候主要用细管点染,但我习惯用小铲子,顺手。”在马忠华的操作下,从勾勒图案到掐丝,再到上色,一朵荷花呈现眼前。

一个小巧的镊子、一把尖头的小剪刀、一根纤细的金属丝,在一双巧手的操作下,便能变幻出各种灵活生动的图案,这便是掐丝粉彩的艺术魅力。

“掐丝粉彩制作是一项精细活,工艺复杂,还需要美术功底,完成一件作品至少需要三四天的时间。如果想熟练地制作作品,至少需要认真学习两年。”马忠华说,东原掐丝粉彩看起来简单,但其中门道颇多,以金属丝为线条,以矿物质原料为染料,融入了国画、油画、版画、剪纸、雕刻、镶嵌、浮雕等表现形式,可广泛运用到立体、平面上。由于金属丝较细,在掐丝的时候要注意力度和角度,尤其是在弯折的时要注意弧度,在金属丝接口处拼接时要注意两端的契合度,做到看不出有接口。

湖蓝、豆绿、亮粉、玫紫、浅灰……当金属丝遇上矿石粉,便碰撞出了不一样的火花。马忠华告诉记者,东原掐丝粉彩最大的特色便是使用天然矿物质釉料,因此,颜色有一种立体感。上色时,马忠华会提前按照一定的比例将釉料与胶水掺在一起,然后用小铲子慢慢填充出渐变色,让作品显得更有层次感。

掐丝珐琅之美,不仅在于繁复的线条、亮丽的色彩,更在于历经岁月流逝,依然可以溢彩流光。马忠华说,东原掐丝粉彩作品可百年不坏,近年来,他在创作具有东平特色作品的同时,还创作含有泰山元素的作品。

一张方桌、一团金属丝、一双巧手,马忠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潜心创作。台面上,一件件极具东平和泰山特色、制作精美、寓意美好的掐丝粉彩作品在灯光下熠熠生辉。

推出文创产品

传统技艺有了新活力

一项传统,刻印着古老的文化记忆;一项技艺,一代代守望者心手相传。

“祖辈留下的东西,如果没人传承发扬就太可惜了。”注册成立公司,是马忠华传承发扬东原掐丝粉彩的重要举措,通过公司,他把非遗技艺变成了文创产品。

钟表、茶壶、茶叶罐、笔筒、杯垫、钟表……在制作常见的摆件作品的同时,马忠华还将掐丝粉彩与实用产品结合,为物品“注入灵魂”。文创产品集美观性与实用性于一体,让非遗触手可及。

经过多年的耕耘,马忠华打响了作品在市场上的知名度,他还在儿子的帮助下,通过电商平台将作品售卖到海外。“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品并不输国外大牌,外国人特别喜欢我们的传统手工艺作品,因为他们做不了。我在北京的时候,经常接触外国人,他们看到掐丝粉彩时经常做的动作就是竖大拇指。”在马忠华看来,中国的、传统的才是最美的。

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马忠华的几个孩子也都展现出艺术天赋,学会了东原掐丝粉彩制作技艺,大儿子毕业后也从事相关工作,这项非遗技艺后继有人。

马忠华在业余时间也经常参加东平县组织的“文艺大讲堂”及研学活动,将这项非遗技艺教给更多爱好者。“不走出去宣传,不搞活动,又有多少人知道这项传统技艺呢?”马忠华说,政府部门对非遗越来越重视,对非遗技艺感兴趣、加入非遗传承这个大家庭的人也越来越多。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