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戴村坝博物馆入口处有一座铜雕,这是戴村坝工程的总设计师、明代杰出的农民水利专家白英。“白英提出了‘引汶济运’的建议,让大运河得以畅通。”刘启芳说。
走进戴村坝博物馆,一幅运河画卷映入眼帘,生动地展现了京杭大运河的壮丽景象。刘启芳介绍,戴村坝博物馆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拥有展品300余件,由序厅和“运河之心”“戴坝修筑”“科学治水”“运兴东平”等展区及3D影院组成,每个展区都充满了浓厚的运河文化氛围。在讲解员的引导下,记者来到了“运河之心”展区,这里详细展示了戴村坝作为京杭大运河心脏工程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戴村坝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是水利史上的一座丰碑,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对黄河和东平湖的河势稳定起着重要作用。秉承古今对话、天人对话、动静对话的设计理念,戴村坝博物馆利用文物、模型、图片等,辅以现代科技手段,来展示运河文化和戴村坝历史。
“可以说,戴村坝博物馆是展示黄河文化、运河文化、水工文化和东平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窗口,也集中展示了大运河泰安东平段,特别是戴村坝的功能作用和历史价值。”刘启芳说。
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
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大运河泰安东平段文化璀璨,非遗明珠灿若星河。
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的腊山道教音乐,由“花鼓丁香”演变而来的传统戏剧——四音戏,源于元、明两代大运河开凿时期的传统音乐——东平硪号子……在东平县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一楼的展区综合展示了东平运河文化、非遗、名人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东平县是《山东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明确的18个核心区之一,为全力锻造“运河非遗、东平印象”城市特色文化品牌,东平县积极组织专家团队策划保护、传承利用非遗项目,并于2023年10月对外开放了东平县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
“传习中心汇聚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共15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非遗展示、体验、传习等功能于一体,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非遗、感受非遗魅力的平台。”东平县文化艺术中心党支部书记李振玉表示,传习中心一楼的展区利用大型浮雕、体感互动、270度3D沉浸式体验等,引导观众领略非遗的独特魅力。
东平县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建成后,东平县利用场馆优势,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在传习中心的四楼设立培训室、直播室、传统技艺室、手作传习室、手工技艺传习室、木船工作室等,邀请非遗传承人和行业精英来此举办非遗培训班,鼓励非遗传承人带好徒、授好艺。目前,传习中心已成为东平文化的展示平台、文创的交易平台、非遗的传承平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
大运河流淌千年,见证历史兴替,赓续中华文脉;运河文化,在文明的长河中薪火相传、奔涌向前。活化非遗、活态传习,东平非遗传承将如滔滔河水一般,延绵不绝,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