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泰安日报 4下一版
切实把退役军人接收安置好服务保障好 教育管理好作用发挥好权益维护好
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宁阳实践
外贸进出口总体持续攀高
硕果压枝头 果农笑开颜
异室分散、多点分散、评定分离 打造公平公正交易环境
非遗为笔,泰安激活大运河文化密码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24年7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非遗为笔,泰安激活大运河文化密码

 

□记者 张芮

人类文明多发祥于河流两岸,水脉即是文脉;大运河纵贯南北交通,融合多元文化。

东平,古称东原。在悠悠运河的滋养下,水脉交织的泰安东平,五千年东原文明博大精深,六百年运河文化奔流不息。

运河、黄河、大汶河共同孕育了辉煌灿烂、多元共融的东原文化,诞生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保护、传承、发扬,成为东平人民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和情感力量。

端鼓腔

东平湖畔的渔家风情

在东平县,有一种流传已久的戏曲——端鼓腔,它不仅是东平湖渔民生产生活中的精神寄托,更是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拿起一扇单面羊皮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端鼓腔代表性传承人丁立新将鼓端在手中,一边击鼓一边演唱《张秀容下淮安》,歌声悠扬,鼓声激越,鼓把上面的铁环叮当作响。

“端鼓腔是在东平湖畔比较盛行的一种非遗项目,据老人们说,端鼓腔起源于唐朝贞观年间,是渔民们敬河神、祈丰收时必唱的曲目。”执起羊皮鼓,丁立新哼唱了起来。羊皮鼓形如圆扇,质感紧实,鼓柄末端大铁环上套有小铁环。表演时,伴奏者用竹篾敲打鼓面,同时晃动铁环,演员则根据戏中人物需要进行化妆表演。

丁立新介绍,端鼓腔早期为“敬河神”的民间小调,后来逐渐演变为渔民庆贺丰收和婚娶寿宴等活动时的娱乐助兴表演,东平县老湖镇老湖村被认为是端鼓腔的发源地。“端鼓腔演出剧目繁多,以说唱为主,靠着祖祖辈辈口口相传流传至今,在2010年6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丁立新说。

端鼓腔有着浓厚的地方风味和独特的生活气息,见证着东平湖区的历史文化。端鼓腔的变化同样见证了老湖村翻天覆地的改变,渔民告别了以船为家、四处漂泊的“水上漂”,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随着县里设施农业和生态渔业‘双30’工程的落地实施,我们不但房子新了,而且腰包鼓了、精神头足了。”老湖镇老湖村有关负责人说。

“哪里有渔民,哪里就有端鼓腔。”在丁立新看来,端鼓腔与运河文化密不可分,渔民在船头、在织网的湖滩、在节日聚会时,都能有板有眼地唱上一段端鼓腔。“之前,端鼓腔都在渔船上表演,现在经过改革创新,被搬上了舞台。”丁立新说,自从传承这一非遗项目以来,他与团队创作了《端鼓》《一分钱》等新节目,每周一、三、五都会进行排练,希望能让端鼓腔发扬光大。

戴村坝博物馆

水利智慧的结晶

东平是黄河文化、运河文化、泰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激荡交融的集聚地,运河文化、黄河文化至今仍推动着东平在新时代的兴盛繁荣。

近日,戴村坝博物馆讲解员刘启芳正通过直播向观众介绍戴村坝。每年七八月份,汶水激增,戴村坝激流飞瀑,“戴坝虎啸”颇为壮观。

戴村坝被誉为“中国第一坝”“运河之心”。戴村坝景区内的戴村坝博物馆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古老的汶水河畔,将运河文化和戴村坝历史生动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下转02版

 
3上一篇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