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磊 通讯员 王珍
民之所向,政之所往。农村饮水安全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今年以来,市水利局紧扣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要求,不断加大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投入,持续开展农村供水保障专项行动,抓骨干强支撑、抓难题强攻坚、抓末端促销号,坚持市级统筹、分级落实、建管并举,逐渐构建起全市“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供水规模化、小型工程规范化”的农村供水工程新格局。
抓骨干强支撑
让“大循环”贯通起来
滨湖水厂工程是东平县的重点民生工程,也是我市健全完善农村供水体系的重点工程之一。该水厂建于东平县老湖镇二十里铺电灌站,以东平湖为水源,建设供水总规模12万立方米/天,建成后,对提升县域供水能力、改善群众生活品质具有重大意义。
为推进该工程快速落地,市水利局积极落实“一线工作法”,深入基层单位调研指导工作;东平县成立了滨湖水厂建设指挥部并组建工作专班;有关乡镇和部门迅速行动、密切配合,扎实开展工作。各方共同研究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合力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滨湖水厂工程在老湖镇共涉及5个管区24个村,涉及范围广、清障难度大,为确保尽快完成建设所需土地清理、障碍物拆除和环境治理工作,我们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细化分解任务,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积极推进地上附着物和青苗清点、认定登记等前期工作,为水厂顺利施工奠定了基础。”东原水务集团负责人徐广立说。目前,滨湖水厂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正在进行管道敷设及设备安装,建成后,将有效解决38.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像滨湖水厂工程一样,泰城王家院水厂、肥城市群将湖水厂等新建水厂工程也在压茬推进。今年以来,我市以集中供水规模化为重点,全面铺开规模化供水工程10个,一个个供水工程贯通起来,犹如一根根“大动脉”,源源不断地为农村群众输送着健康水。
抓难题强攻坚
千方百计疏通“易堵点”
泰安地处泰沂山区,地形地貌复杂,山丘区占比高达60%,保障山丘区高质量供水一直是全市水利工作的难点。
新泰市龙廷镇是一个典型的山丘区乡镇,地处泰安最东部,是柴汶河发源地,总面积153平方公里,辖53个行政村、118个自然村,人口6.3万人。受村民居住分散、山区地势落差大、岩石开挖难度大等现实因素影响,“吃水难”一直是当地群众的“心病”。为破解这一难题,龙廷镇结合供水规划,因村施策、因地制宜,探索出“三种类型覆盖、单村供水保底线”“低水高扬和自流引水”等山区农村供水模式,全镇15个未通自来水村、22个村通户不通村、16个完善提升村的供水保障工程全部开工建设。“我们将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水利部门的坚强领导和支持帮助下,传承和发扬新时代龙廷老井精神,克服困难、乘势而上,力争早日打赢农村供水保障攻坚战。”龙廷镇党委书记刘灿辉说。
今年以来,市水利局重点针对北部山区、泰山东麓、新泰市东部山区和徂徕山区等山丘区,因地制宜,精心设计,充分挖掘山泉水、地下水、地表水供水能力,采取低水高扬、引泉入户、井泉结合等方式,千方百计保障山区供水。干部群众以滚石上山的恒心,全力破解地层结构复杂、岩体破碎等施工难题,累计开挖土石方125万立方米,打井223眼,铺设管道5417公里,修建山顶蓄水池162处,让14.6万山丘区群众彻底告别了“吃水难”,喝上了放心水、安全水。
抓末端促销号
全面打通管网“微循环”
农村供水管网的最末端是千家万户。为深入贯彻省水利厅关于全面推进农村自来水“户户通”工作的部署要求,市水利局在加大调研、摸清底数的前提下,科学制定市级“户户通”指导手册,针对未通水、村通户不通、定时供水等薄弱环节,坚持“一村一策”,逐村编制方案,实行台账管理,严格做好核验销号,做到“不落一户、不少一人、应通尽通”。
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冠祥多次表示,“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关乎群众切实利益,要下足决心、全力以赴,高标准提升建设质效,工程质量一定要经得起时间和群众检验”。
据了解,市水利局成立了6个监督检查组,县级干部带队进村入户,以乡镇为单元,逐村现场核实销号,通过对完工村庄随机入户抽查及市、县、乡、村四级座谈等方式,对已完工的村内供水工程是否实现24小时通水及水质、水量、水压等情况进行验收核查,严格执行验收、核查、销号工作标准,实行“完工一处、验收一处、核查一处、销号一处”的闭环式核查销号模式,将供水不稳定、水质不达标、工程管护不到位等问题全面纳入三类村新增问题并组织整改,切实保障农村自来水“户户通”取得实效。目前,我市已实现农村自来水入户118.98万户,入户率达96.77%,预计10月底前全面实现农村自来水“户户通”、24小时不间断安全、优质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