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郑凯 特约记者 纪宗玉 通讯员 肖明媛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当前,社会治理的艰巨性与复杂性不断凸显,而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重心,社会治理可谓重在基层、难在基层。近年来,肥城市坚持党建引领,聚焦群众需求,创新工作机制,着力解锁基层治理“新密码”,实现基层治理从“有”向“优”转变,擦亮“桃都善治·万家如意”品牌,绘就一幅充满活力的基层治理新画卷。
党建引领 解锁“红色密码”
临近中午,一阵阵饭菜香从肥城市新城街道孙庄社区幸福食堂里飘出。距离开饭还有10分钟,社区里的老年人掐着时间,三三两两结伴而来。“我天天来这里吃饭,饭菜一天一个样,很可口,一顿饭只需1元。”78岁的孙庄社区居民张宝岭笑着说。
优惠的价格、丰富的菜品、舒适宽敞的用餐环境……作为肥城市第一家老年幸福食堂,孙庄社区幸福食堂成为老年群体就餐的好去处。“我们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党建引领,凝聚起为民服务的强大合力,将好事实事切实办到群众的心坎上。”新城街道孙庄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孙绪国的话语铿锵有力,“我们以文体娱乐、康复护理、生活照料三大规划方向为主轴,精心绘制出一个‘15分钟养老幸福圈’。”
将党建引领作为“定盘星”,下好基层治理“一盘棋”。肥城市不断强化党建引领,发挥党建力量,保障基层运转通畅、顺畅,用“一根针”穿起“千条线”,绣出基层治理的锦绣画卷。
走进新城街道桃花源社区紫竹文苑小区,只见一排排崭新的智能充电桩整齐排列在小区内。“用手机扫一扫,花一两元就能给电动自行车充满电,既安全又实惠。”紫竹文苑小区居民郝秀芳说。
紫竹文苑小区全是高层住宅,居民比较集中,电动自行车上楼充电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为解决居民电动自行车充电难题,紫竹文苑小区党支部用3天时间汇总出10多个充电车棚选址地点,多次征求居民意见,最后增设6个充电车棚、232个充电点位。“我受党培养44年,能为居民做点实事,感觉格外充实。”紫竹文苑小区党支部书记武志强表示。
在肥城,党建引领不仅体现在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上,更体现在推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
肥城市紧紧扭住党建引领这个“牛鼻子”,创新基层治理工作架构,成立市委城乡基层治理委员会,由书记、市长任“双组长”,构建起“市委城乡基层治理委员会—镇街党(工)委—社区党委、管理区(新型农村社区)党组织—行政村(小区)党组织—网格(楼栋、楼院、村民小组)党小组”五级组织架构,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
在党建引领下,肥城市基层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从老旧小区的改造升级,到公共交通的优化完善;从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到医疗服务的便捷高效,处处都有党组织的身影。党建引领为基层治理工作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一屏统揽 解锁“智治密码”
走进肥城市城乡基层治理促进中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硕大的电子显示屏,这是肥城市精心研发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指挥平台,上面正实时更新全市各区域、部门的治理数据及动态。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指挥平台相当于肥城市城乡基层治理的‘总枢纽’,通过线上、线下‘双线’并行的模式,全面做好基层治理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和信息化支撑工作。”肥城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肥城市城乡基层治理促进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马勇说,该平台根据线下应用场景建设“市级指挥大屏端、移动指挥手机App端、市镇社区电脑Web端、市民微信小程序端、网格员Pad端”,设置基础数据、走访巡查、联动办理、智慧研判、预警指挥、治效感知6个功能模块,不仅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了基础信息“一网清”、信息传输“一键达”、群众诉求“一呼应”,还通过数字阈值预警、多平台同步响应、基础模块自由组合等技术实现智慧分析“一脑算”,让基层治理由被动治理向超前治理、个体治理向系统治理、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转变。
走进肥城高新区马庄村,监控、全景摄像机等一系列智能化设施一应俱全。“如发现电动车进入楼道、汽车挡住消防安全通道等违规行为,大屏上会显示预警信息,我们可以第一时间处置。”马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徐富振表示。
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居民遇到难题,只需要在“桃都善治”小程序上轻轻一点,就能一键上报烦心事;网格员接收信息后,能处理的立即处理,难处理的逐级上报,必要时“吹哨”相关部门协同办理,直至问题解决。
近日,孙伯镇西程村一名居民用微信小程序反映居住地附近堆满垃圾,严重影响生活。网格员收到信息后立即赶到现场,发现村内正在进行环境整治提升,清理出的垃圾暂时存放在闲置空地上,影响了该居民。网格员立即将此事上报,镇级指挥中心连线环卫部门进行处置,第一时间解决了问题。
数字党建治理平台的建设,不仅提升了治理效能,也为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和福祉。截至目前,平台已收集事件信息54万余条。
网格善治 解锁“幸福密码”
网格治理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载体,也是解难题促共建、稳基层聚合力的方法创新。
“以后通过微信公众号就能缴纳水费,不用再去自来水公司了,我来教给你怎么操作……”在新城街道龙山社区,网格员辛冬梅正帮助居家老年人通过微信公众号缴纳水费。作为社区专职网格员,辛冬梅还组织发动单元长共同为社区居民提供贴心服务,做到随叫随到。
肥城市以基层为重,科学设置网格、推动服务下沉、推动共商共议,构建起事在“网”中办、情在“格”中融的基层善治新生态,让群众感受到网格化治理带来的可喜变化和贴心服务。
为落实好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肥城市积极推行“十必访十必报一口清”工作法,把独居老人、残疾人、困难家庭等列入必访人员范围。一句句“我是网格员,有事您说话”传递了真情、温暖了人心。
“我所在的网格内,有一户家庭的情况特别令人揪心。”聂元贞是安驾庄镇洼里村第四网格的网格员,她利用空闲时间走访必访人群,主动上门为他们排忧解难。据了解,王冬梅和丈夫都是智力残疾人,家里老人已经80岁,孩子被认定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生活非常困难。
聂元贞十分关注这家人,不仅为他们办理了低保证和残疾证,让他们享受各项福利政策,还常常在生活中给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在一次走访中,聂元贞发现王冬梅的衣服破旧,便返回家中找来自己的冬衣给她换上。
像这样平常而不平凡的故事,在肥城市的各个网格里时有发生。无数个“聂元贞”用至亲至爱的友善之心,为困难群众送去关怀。
基层的事,很多都是“一句话”“一口气”的事。作为活跃在一线的“哨兵”和“服务员”,网格员用心用情化解矛盾纠纷,以贴心服务温暖千家万户,真正做到“风草一动,网格先知”“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目前,肥城市已科学划分3138个网格,配备了涵盖29项惠民政策的网格指导员队伍,累计帮助群众解决各类事件53.1万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