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白英提出了‘引汶济运’的建议,让大运河得以畅通,戴村坝的修建历史要追溯到明朝。”工作人员介绍。
大汶河是黄河下游最大的支流,戴村坝对黄河和东平湖的河势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运河文化和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戴村坝主要功能为拦蓄大汶河水,使趋南旺,三分南注,七分北流,以济运道,有着“运河之心”的美誉,至今仍发挥着固定河槽、拦沙缓洪、引水灌溉等作用。
以大运河为中心,东平县河湖水环境保护不断加强,全力实施保护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等一批生态保护工程,大运河岸线资源得到有序利用。
走进东平街道稻屯村,稻屯排涝站沿河道而建。汛期迎来强降雨时,工作人员按下按钮,排洪站便迅速启动。“涝水排入河道,可以降低村庄和农田、水田、水产养殖水位,从而防止对大运河泰安段周边区域带来不利影响。”东平街道水利站站长陈风解释,稻屯洼周边共30个村,汛期遭遇强降雨后,村庄和农田将出现积水现象,因此排涝基础设施建设尤为重要。
昔日浑浊的河水如今变得清澈见底,河岸两旁绿树成荫,漫步河畔,清风拂面。随着东平街道水系连通工程的深入实施,河道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河道畅通、河清岸绿的景象,不仅提升了城市的颜值,更成为附近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保护改善水环境、水生态,利用好水资源、大运河岸线资源……近年来,东平县注重水生态系统平衡完整原则,加快构建大运河现代水网,形成完整的水资源配置体系,切实发挥水工程对生态文明的生物载体功能,全力做好大运河沿线河道水系治理管护规划。
运河再现“黄金水道”
夏日,京杭大运河泰安段航道上的船舶来往如梭,装载着煤炭、大件设备等货物的船舶在航道上有序航行,一派繁忙景象。位于京杭大运河山东段最北端的泰安港东平港区老湖作业区内,货物在此中转、装船,船舶从这里出发,向南途经淮河,通过长江口直接入海,实现江河联运、河海联运。
运河通,百业兴。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包括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和隋唐大运河3个部分。京杭大运河东平段开凿于元代,《东平县志》中记载了古时候京杭大运河东平段“黄金时期”的繁荣景象:“在昔运河畅通,漕运兴旺之时,帆樯林立,商船汇集,岁运漕米四佰万石。”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兴盛600多年的大运河漕运终因河道年久失修加之黄河改道,于1902年停运。2017年12月,京杭大运河泰安段航道工程正式启动,2019年12月通过交工验收,2021年,泰安港东平港区老湖作业区通航,结束了泰安百年来“有湖有港不通航”的困境。
如今,京杭大运河以特有的交通物流优势,源源不断地运送着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水道”。今年3月份,一台总重350吨的大型变压器设备从老湖作业区装船顺水南下,直达目的地,这是同批设备的第11次运输,白鹤滩水电站二期工程中使用的其中一台大型设备,也是同批设备的第11次运输。
“泰安港作为山东首家具备超大件发运能力的内河港口,持续完善港口服务功能,近年来承接的变压器、大型化工罐体、蒸馏罩、盾构机等货物发运任务,多次刷新全省内河港口单件大件装卸质量记录。”交通运输局港航铁路机场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眼下,各具特色的生态养殖、碧波荡漾的东平湖、滋养万物的水利枢纽、繁忙有序的港口运输成为大运河生命力的见证。古老的大运河,在这里映照出勃勃生机与无限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