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小东
泰山区省庄镇北部山区,一条环山路穿山越岭,路两侧苍松翠柏相呼应,错落有致的村舍掩映在青山绿水间,湖畔茶棚星罗棋布,山坡上种满了各种果树,茶香四溢,林果满山,勾勒出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近年来,省庄镇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泰山茶、林果业,打造茶香果韵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助力农民增收致富,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近日,记者来到省庄镇小津口村,映入眼帘的是漫山遍野的茶园,清风吹来,茶香弥漫山野。茶园内,几名村民挎着竹篮,穿梭于一垄垄茶树中,忙着采摘茶叶。正在自家茶园内采摘鲜叶的村民杨东风告诉记者,她种植茶树已经10余年,家里一共有4个茶棚,她自己一人就能打理好。
夏天是茶树生长的主要时期,杨东风每天都要穿梭于茶棚中采摘鲜叶。“这个季节不能闲着,必须紧跟着采摘,一天大概能采5公斤的鲜叶,采完就要及时送去茶厂。”杨东风说,茶叶每年的采摘时间为清明前到9月份,收入也很可观。
“山中人摘青桐芽点饮,号女儿茶”。小津口村三面环山,一面环湖,得益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土壤条件,成为“南茶北引”的发源地,是泰山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泰山茶种植的核心区,津口女儿茶被称为“泰山第一茶”。省庄镇还突出泰山茶特色产业,打造以泰山茶产业为主的特色片区,创新统一供应茶苗、加工工艺、质量标准等“五统一”机制,新发展泰山茶种植面积87公顷,打造有机茶园、生态茶园6个。目前省庄镇示范区内茶叶种植面积达953公顷,获评国家茶叶标准化种植示范区。
为进一步规范茶企小作坊出厂检验行为,破解中小食品生产企业落实产品出厂检验制度存在困难等共性难题,在泰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精心指导下,省庄镇小津口村村办企业津口女儿茶厂联合山东华科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建设了泰山茶共享检验室。检验室设有收样室、检验室、评茶室、快检室、档案室,有农药残留速测仪、电热鼓风干燥箱、电动振筛机等设备,能够开展包括茶叶农药残留、感观、净含量、水分等检测项目,可满足当地泰山茶生产企业的出厂检验需求。共享检验室服务范围涵盖省庄镇北部山区及泰山景区东部范围内多家泰山茶企业及小作坊,打通了企业、检测机构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微循环,可实现互联互通、增值共赢。
走进省庄镇茶香果韵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沿着旅游观光路前行,在群山环绕中,感受碧波荡漾的湖水之美,清新的茶果香扑鼻而来。亓家滩村的猕猴桃园中,果树林立,浓绿的叶片下,一个个大而饱满的猕猴桃缀满枝头。“我种猕猴桃20多年了,一共种了400多棵,今年长势都很好。”亓家滩村村民焦承忠告诉记者,省庄镇北部山区几个村里产的猕猴桃很受消费者欢迎,每年9月份成熟后都会供不应求。
不同树龄的猕猴桃树产量不同,种植了20多年猕猴桃的张金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平均一棵树产20公斤猕猴桃,1公斤价格10元来算,100棵猕猴桃树就能收入2万元,这对农民来说已经是很可观的收入。除了种植猕猴桃,近年来,亓家滩村的果农还开始培育猕猴桃树苗售卖,一棵苗售价10元,去年焦承忠卖出了5000棵树苗,增加收入5万元。
良好的地理位置是种植猕猴桃的一大优势,猕猴桃对土质环境要求很高,亓家滩村位置优越、气候适宜,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足,猕猴桃甜度高。亓家滩村“两委”成员李玲玉告诉记者,亓家滩村自1991年开始引种猕猴桃,主要品种为泰山一号,目前已经形成了面积约13公顷的猕猴桃产业园,猕猴桃年产量15万公斤左右,村民总收入过百万元,而且种植面积和产量还在逐年增加。
以良好的生态基底和资源禀赋为依托,省庄镇突出“泰山人文、田园风光、果蔬采摘”农旅乡土特色,打造了“泰山茶乡”小津口、“不老乡村”亓家滩、“花果田园”大河峪、“养心福地”安家庄等特色示范村,在北部山区构建起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
省庄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贾志群说,省庄镇将以茶香果韵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全力做好“艾草文化节”与“猕猴桃采摘节”宣传推广,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推动辖区内乡村旅游提质增效;重点打造“茶之旅”精品旅游路线,将茶厂、茶园、驿站、茶苑串珠成链,通过访茶、寻茶、采茶、品茶、忆茶5个版块,将“茶文化体验”变成吸引客源、推动农文旅融合的重要抓手,走出一条具有省庄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茶园内香气四溢,果园里硕果累累,观光路上游客络绎不绝……在泰山区的乡村热土上,生机与活力交织成一幅动人的画卷。泰山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永荣说,泰山区农业农村局将继续立足“两山一水”3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重点创建好省庄镇茶香果韵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围绕一茶一果发展乡村旅游,创建3A级景区,带动农民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乡村全域振兴,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泰山模式”提供强劲动力和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