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一条条农村公路串联起大宋不夜城、东平湖湿地、八百里水泊东平湖、六工山景区、腊山景区、昆山景区等景点,打造渔家餐饮美食片区,以美食吸引游客、留住游客,推进文旅产业融合,让群众不出社区就能赚钱;沿线老湖镇滨湖示范区大力引进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交通、产业、文化、生态的有机结合,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群众生活的显著改善。2024年,东平县被命名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修一条路、造一片景、富一方百姓、促一域发展。泰山西麓九女峰片区群山逶迤,沟壑纵横,山高地僻,曾经因交通不便、土地贫瘠而发展滞后。然而,随着岱岳区九女峰旅游公路的建成,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完善了当地的交通基础设施,还成功吸引了外来投资,使得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得以高效利用和推广,随着农村旅游公路的建成,一系列对外招商引资项目相继落地,为当地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发展机遇。九女峰书房、八楼氧心谷、泰山九女峰山地户外运动主题公园、“故乡的云”精品民宿等项目相继建成,为游客提供了多样化的旅游体验,盘活了当地的旅游资源。“道路的提升改造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2020年村集体收入是10万元,2023年村集体收入突破80万元。”岱岳区道朗镇里峪村党支部书记朱强强说,里峪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走出了一条“以路带产、以产富民、以业兴村”的新路径。
实施“三通”工程
打通乡村发展“经络”
一条条农村公路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提高了村民的生活品质,“硬化路修到家门口”的愿望成为现实。从2019年起,我市在实现农村公路“村村通”的基础上,利用两年时间,组织实施农村道路巷巷通、户户通工程,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按照“雨天不踩泥、晴天不起土”的基本标准,合理选择混凝土、沥青、砖石等路面材料,既解决了村内通户道路雨雪天泥泞、刮风天扬尘、村民出行不便等问题,又使道路环境与村落生态浑然一体,避免“千村一面”。
针对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的情况,各县市区不等不靠,集思广益,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措的路子,充分调动各方建设积极性,保证了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其中,新泰市实施了“五块钱”工程,即上级资金奖补一部分、市财政统筹一部分、村民自发募捐一部分、企业家等捐赠一部分、砂石利润返还一部分,形成在公共财政框架下,政府投入为主导、农民积极筹资投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制。建设期间,我市累计投入奖补资金4.5亿元,推动建设村内道路9900余公里,完成了2787个行政村通户道路硬化任务,行政村基本实现“户户通”。“三通”工程的实施,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入户路作为农村公路的“毛细血管”,是群众的“致富路”,更是党和群众的“连心路”。泰山区省庄镇贝家庄村四面环山,是典型的丘陵山区村,盛产苹果、核桃、板栗等农产品,量高质优,但因道路通行条件的限制,当地村民只能零星对外销售一小部分,大多数农产品无法及时对外销售,面临发展瓶颈。然而,随着农村道路“三通”工程的深入推进,贝家庄村迎来了转型时机。贝家庄村通过实施“三通”工程,村内外多条道路统一规划、调整,不仅打通了交通脉络,更是铺设了沥青、水泥路面,方便了批发商进村收购,为村民打开了致富大门,带动了整个村庄的经济发展。
一路通则百业兴。肥城市安驾庄镇东赵村是一个有350户、1000余人的村庄,该村不临厂、不靠矿,区位优势不明显,发展产业难度较大。原来村内道路疏于管理,杂草丛生,加之群众乱搭乱建,原本6米宽的巷道,被占用的连一辆三轮车都过不去。2019年该村通过对上争取、党员率先、群众捐款、企业家捐助等方式,共筹集资金400多万元,对全村1万多米巷道进行全面硬化,彻底解决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问题,实现了巷巷通、路路通。路通了,交通方便了,东赵村的面貌焕然一新,该村通过土地流转,建设玫瑰、菊花、金银花种植基地,成立农业合作社等方式增加村民收入。“‘三通’不仅改变了我们的出行条件,还给我们带来了收益。”东赵村村民说。
服务群众永无止境。在高质量完成“四好农村路”十年建设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建好农村公路新的美好蓝图也在徐徐展开。泰安市交通运输局重点项目建设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陈连明介绍:“计划在‘十五五’期间,新改建农村公路1500公里,打造农村特色旅游公路600公里,每个县市区打造1条以上精品示范旅游公路,持续推进农村公路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深度转变,为服务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的交通运输基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