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小东
一手轻扶纸张边缘,一手拿“火笔”,手腕轻移,笔尖烙铁发出点点红光,在细微的青烟下,宣纸上的“草地”逐渐清晰,草地上几只山羊在悠闲地吃着青草,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在眼前一点点呈现……
以铁为笔 以火为墨
在东平县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火笔烙画第五代传承人刘思武,以烙铁为笔、以火为墨,在一张薄如蝉翼的宣纸上娴熟地进行烙画创作。刘思武灵巧的手紧握电烙铁,时快时慢地移动,在宣纸上留下一道道深浅不一的印记,一幅幅精美的火笔烙画作品就这样在刘思武笔下诞生,作品被装裱起来,摆放在1楼非遗展览展示区。
烙画,亦称烙花、烫花、火笔画、“火针刺绣”,它是利用碳化原理,通过控温技巧,不施任何颜料,以烙为主套彩为辅的表现手法。而火笔烙画是以烙铁为笔,高温暗火为墨,采取温控、轻重、快慢等手法,在木板、宣纸、葫芦、丝绢等材料上烙烫出各式图案,作品层次分明,虚实相称,疏密有致,巧夺天工,具有较强的立体感,体现了极强的创造力和审美追求。
千锤百炼 终成妙手
火笔烙画传承人刘思武是东平县彭集镇郭海村人,他自幼学习烙画,经历了火烧烙铁作画到电火笔作画的转变。刘思武告诉记者,烙画是纯手工制作,既要有悟性,又要耐得住寂寞。“烙画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所以作烙画要有一定的美术功底。此外,不同材料对下笔力度要求不同,烙笔温度可达到600℃,想要妙手绘丹青,就必须控制好速度和力度,每一处细节都要掌握好。颜色重的地方力度就重一点,速度慢一点。颜色浅的地方力度就轻一点,速度快一点,让材料焦化出深浅不一的颜色。尤其是在宣纸上绘制图案时,更要注意不能出错。像是正在作的这幅草地上几只羊的作品,我起名叫《洋洋得意》,需要用一天的时间绘制。”刘思武说。
在高温的作用下,一笔一画间,刘思武在宣纸上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各式各样的人物、花鸟、山水、走兽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利用烙铁产生的温度,在烙画材料上烙出痕迹,通过控温、力度、轻重、缓急,加上勾、点、皴等技巧制成的烙画作品,既有国画的笔墨韵味,又有雕刻画的风韵,还有油画的真实感,显得古朴厚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其他绘画相比,火笔烙画在色彩表现上受到很大限制,仅能在黑、白、棕、茶、黄几种颜色间变化区分,也正因为这种限制,火笔烙画呈现出了一种古色古香的风韵,广受大众欢迎。
讲述非遗故事 开发文创产品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运河畔的火笔烙画从几代人用火烧烙铁在家具上烙画,到如今用电烙铁在木板、宣纸、草编、葫芦等材料上烙画,工具和载体都有了较大提高。《雄鸡报喜》《东岳泰山》《虎啸山林》《马到成功》《高山流水》等一幅幅火笔烙画作品既展现了生活气息,又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而通过参加全国性烙画作品展览和交流,刘思武的作品也遍布北京、深圳、云南、广西、河北、江苏等地。
为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刘思武不仅开设了用于烙画研究、作品展示与教学的火笔烙画工作室,还经常到东平县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参与研学活动,走进传习中心的直播间向网友讲述非遗故事和技艺。
在大力发展文旅产业的今天,刘思武转变思路,将烙画作品制作成摆件、挂件、大小卷轴等,将非遗变成文创产品,让火笔烙画这门传统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