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闻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持续推动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加快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研究
新质生产力赋能 城乡融合发展研究
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对策研究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年7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质生产力赋能 城乡融合发展研究

 

□中共泰山区委党校 黄春田

深化城乡融合发展研究,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目标,是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一道必答题。研究新质生产力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具体影响并充分发挥其赋能作用,对于深化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新质生产力赋能城乡融合的作用机理

新质生产力驱动城乡产业融合优化升级。多种业态产业融合的绿色发展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生产力质态,“新”体现在新业态、新技术、新要素、新范式,“质”则表现为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通过颠覆性技术突破引领生产力跃迁。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必将催生更多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打破原有乡村与城市相对隔阂的时空界限,塑造更好的城乡分工合作机制,实现潜在关联产业的互联互动,并赋能创新生态系统,进而推动城乡融合和产业融合发展。

新质生产力驱动城乡资源要素优化配置。面对城乡发展差距现状,新质生产力的出现成为推动新型城乡关系和全域经济社会资源配置优化的关键要素。比如,以电商平台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打破原有的销售与流通模式,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通过搭建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和推动产教发展整合创新资源,加强信息技能人才培养,将高质量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新质生产力驱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是提升城乡公共服务效率的关键。新质生产力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拓宽了城乡公共服务的深度与广度。比如,互联网的普及与远程医疗、教育应用,既降低了乡村公共服务成本,也提升了乡村享受公共服务的便捷程度;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公共信息服务的个性化推送,增强了城乡公共服务的适用性和智能化,有效促进了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的缩小。

●新质生产力赋能城乡融合的现实挑战

技术保障不足。新质生产力赋能城乡融合的推进与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技术发展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目前,部分乡村电力供应不稳定、交通网络的局限性以及云计算和大数据基础设施不完善等,不同程度影响了农业现代化和智慧乡村建设等方面的发展。

人才结构失衡。当前,乡村教育资源短缺和技术推广方式的局限性,以及日益突出的劳动力老龄化现象,使乡村面临人才结构失衡及知识流失等问题,进而成为乡村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方面的短板,禁锢了乡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产业链数据贯通能力薄弱。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全产业链培育中应用水平不足、效率较低,城乡数字化信息平台之间有效衔接与整合能力较弱,城乡数据互联互通较难实现。

●新质生产力赋能城乡融合的路径选择

畅通数据平台建设,重构城乡要素联动新机制。在数字经济时代,要增强城乡要素的互通性,需要构建平台化、体系化、开源化的跨区域城乡要素联动机制。形成统一的数据标准体系,建设技术同构、数据集中、业务协同、资源共享的城乡全产业链数字化服务平台。推进全产业链产前、产中、产后大数据分析,细化城乡数据要素开发利用,打通城乡产品和服务体验,实现技术创新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驱动作用。

拓展城乡新业态,打造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围绕新质生产力重调城乡产业结构,重新布局城乡产业链,延伸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人才链,实现多链融合。借助先进技术手段,促进农业与制造业、旅游业、文化创意等产业的跨界融合,形成城乡新的产业集群和经济增长点,建立“有链有群”的城乡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城乡现代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方向发展。

培育现代“新农人”,激发城乡融合发展新活力。高素质人才是新质生产力有效赋能城乡融合的核心因素。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新质人才的支撑,必须完善新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加快培优育强一批掌握新农具、会干新农活的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农业劳动者。优化乡村营商环境,建立健全乡村人才优惠政策和组团式服务机制,让乡村成为创业创富的乐土,全面提升乡村人才培育质量和竞争力。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