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文莉 特约记者 李庆林 通讯员 李彩霞
夏日夜短,岱岳区夏张镇南寨村村民王礼强保持着早起的习惯,他早早来到棚里,仔细将混合着捕食螨的木屑撒在韭菜叶上。“以螨治螨,能有效防止灰霉病、根蛆对韭菜的危害,我们种的韭菜绝不会农残超标。”王礼强边走边说。
王礼强和玉米、小麦打了一辈子交道,在蔬菜种植这件事上,他笑称自己是个新手。去年,王礼强种了1公顷韭菜,但他一点也不担心:“有科技小院的专家在,遇见问题找他们就行。”
“科技小院就像一块金字招牌,在特色农产品转型升级、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岱岳区科协党组书记、主席关承虎介绍,岱岳区建立了“政府+高校+企业”的三方合作框架,7个科技小院被设立为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小院。
在岱岳区,科技小院与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深度合作,促进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目前,捕食螨小院科研成果已经应用于本地的草莓产业和蔬菜产业,在防治韭菜根蛆、火龙果根螨、大棚果蔬等农业害虫害螨方面效果显著,农药使用次数、用量减少了一半以上。”捕食螨小院负责人孟照凯说。
近年来,岱岳区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建成涉及泰山茶、泰山板栗、小麦、甘薯等产业的7家科技小院,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提供技术支撑。
科技小院让越来越多的特色产业发展有了底气:小麦科技小院建立小麦新品种培育基地约13.3公顷、粮食农技推广示范基地40公顷、良种繁育基地1200公顷,带动种植户增收75万元以上;甘薯科技小院打造“育苗基地—规模种植—鲜薯回收、储存—加工—销售”的全新产业体系,带动示范种植60余公顷,每公顷增收4.5万元,年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人次;在泰山板栗科技小院助力下,岱岳区带动发展板栗种植户4万余户,发展规模基地种植面积3万余公顷,年产板栗13.5万余吨,出口量连续4年位居全国第一。
一头连着高等学府,一头连着田间地头。科技小院不但成了一个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乡村振兴的聚合体,打通了科研与土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成了驻扎的专家、研究生难得的实践课堂。
在房村镇北滕村的甘薯科技小院内,山东农业大学研究生刘宇航、林晓曈忙得热火朝天,自打来到科技小院,俩人几乎“长”在了田里,记录数据、脱毒快繁、示范推广,经常一待就是一整天。
刘宇航的研究方向是甘薯科学化控技术,初到科技小院时,她看到甘薯叶片上微妙的病变,想起课本中的一句话:“化学防控是现代农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有效控制病虫害,保障作物健康。”在科技小院里,书本内容变成了现实场景,按照所学知识,她开始细致地辨认病虫害的种类,依据化学防控原理设计出适合当地环境的病虫害防控方案,取得了良好效果。
“这是一场双向奔赴,岱岳区在各乡镇(街道)建立山东农业大学校外实践基地28处,7个科技小院承担科研课题60余项,每年培养研究生1200余人,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关承虎自豪地说,科技小院为农业农村注入了新活力,也为学校培养了更多实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