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7月11日讯(通讯员 刘文秀)近期,在泗店镇薛家村,工人们正忙着将收获的黄瓜搅碎,过水提取种子。
今年,薛家村与制种企业合作,自主经营8个黄瓜制种大棚和0.867公顷玉米试验田,用于发展黄瓜制种和玉米新品种培育。“以前田地对外承包,村民省事了,但赚不到钱,村里8个大棚和0.667公顷田地差不多一年只能收入3万元。”在大棚内忙碌的该村党支部书记薛耀锋介绍,实现自主经营后,黄瓜大棚一季就能收入7.5万元,比起对外承包,收入翻了5倍。“第一年自主经营,我们技术还不够成熟,差不多能收250公斤左右的黄瓜种,技术成熟以后,8个棚能收400公斤左右,收入还能再增加,也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薛耀锋说。
今年以来,泗店镇聚焦村集体增收资源缺乏、路径狭窄、活力不足等问题,在做活土地经营、促进集体增收上谋求新路径。理清思路后,该镇将夏大孟村、罗河厂村、徐大孟村等作为试点村,鼓励村级自营“一块地”,寻找政策、项目、资金支持,探索村集体自主经营发展模式。
夏大孟村共有土地46.67余公顷,但能由村集体自主经营的土地仅3.33余公顷。利用这块地,该村开启了探索集体自主经营村级土地模式的进程。“村里会计负责开三轮车,我负责割麦子,基本上是全员上阵,人工成本省下不少钱。”该村党支部书记夏保锋说。
精心管护带来了丰收的喜悦,今年,夏大孟村由村集体自主经营的3.33余公顷小麦平均亩产650公斤。仅这一季小麦,就让该村集体收入增加8万元。同时,该村盘活闲置土地,建起粮仓租给种粮大户,每年凭租金可让村集体收入再增加4万元。
村集体自主经营模式也让罗河厂村尝到了增收“甜头”。“我们村流转了5.33余公顷土地,用于探索集体自营模式,目前已完成夏粮的收获,玉米也完成播种,再加上村里‘乐呵农场’的收益,预计今年集体经济收入能突破35万元。”该村党支部书记曹玉华说。
一个个村集体自营的成功实践,提振了农村发展的信心。泗店镇副镇长王建平表示,泗店镇将坚持党建引领,大力发展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积极探索集体自营、流转外包、合作共建等模式,不断激活土地资源,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