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6月27日讯(记者 徐文莉)近日,在宁阳县乡饮乡乡饮村的田间地头,村干部郭玉梅带领公益岗人员忙得热火朝天。不一会儿,几十条灌溉带便交错铺设开来,清冽的水流通过灌溉带,滋润被高温“炙烤”的土地。
“以前这140余亩地涉及40余户村民,标准化生产程度较低。现在好了,村集体按照1300元/亩的价格承包了村民的零散地。收完小麦后,我们紧跟着完成了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村集体进行统一管理,土地合并后溢出面积达10余亩,每亩可增收600至1000元。”乡饮村党支部书记柯长生说。
为有效解决土地零散化问题,乡饮村依托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创新实施“一块田”模式,整合村民的一块块“巴掌地”,变碎田为整田,提高农田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专业化管理水平。村集体摇身一变成了“种植大户”,实现耕、种、管、收、售一体化。通过减垄增地,土地还有了“溢出账”。土地由村集体统一管理,村民不仅可以拿到土地流转金,还可以通过从事播种、除草、浇水等工作挣工资。“一块田”模式让村集体和村民实现双增收。
“我和老伴儿年纪大了,在外务工的孩子们都劝我们别种地了,享享清闲。了解到土地流转政策后,我毫不犹豫地把地流转给了村里,现在省事省力还赚钱,真不孬。”提起村里实施的“一块田”模式,61岁的村民颜井存感慨地说。
近年来,乡饮乡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以发展“一块田”模式为契机,让土地“流”出活力、“转”出后劲,走出一条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拓展增收致富渠道、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