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民生 上一版3  4下一版
借“光”照亮绿色低碳路
我市发放首张居住权登记证明
百余家企业提供650余个就业岗位
暑期防溺水 绷紧安全弦
泰安工匠学院以匠心育匠才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城市园丁”送上夏日关怀
共筑“齐长城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24年6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肥城因地制宜发展绿色清洁能源
借“光”照亮绿色低碳路

 

□记者 郑凯 特约记者 纪宗玉 通讯员 李耀文

近日,记者来到肥城市“天合石横150兆瓦农光+渔光互补”项目建设现场,只见一排排深蓝色的光伏板整齐地排列在万亩生态鱼塘中,与波光粼粼的水面相映成画。

作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及泰安市“绿卡”重点项目,该项目一期实现142.5兆瓦并网发电。“二期项目施工进度已完成97%左右,预计6月底实现全容量150兆瓦并网发电。”项目总经理吕尊喜说。

据了解,该项目从设计之初便坚持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将“农光互补”“渔光互补”光伏发电应用场景进行一体化建设,实现光储融合、能量搬移、一次调频等多功能应用,同时适应电网调度要求,积极参与调峰调频辅助服务。“鱼塘上有光伏板,水面下搞渔业养殖,光伏发电与渔业发展两不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石横镇马坊村村民江慎贵说。

近年来,肥城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利用矿区塌陷地、山坡地等土地资源,积极探索“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等新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绿色清洁能源,带动群众增收。

老城街道对辖区内采煤塌陷区进行生态修复和综合开发利用,发展农业种植、渔业养殖和光伏发电站项目,提升采煤塌陷地综合利用效能,推进特色农业发展,使昔日塌陷地变身创富增收“聚宝盆”。

走进华电肥城采煤沉陷区“老城智慧农业综合体+200兆瓦光伏示范”项目现场,一片片光伏板汇成“蓝色海洋”。“这个项目主要是对采煤塌陷区进行生态修复和综合利用,目前3个玻璃温室大棚、10个冬暖式大棚已基本建成,先期已实现130兆瓦并网发电。”该项目负责人说。据了解,该项目由华电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建设,安装光伏组件42万块,建设220千伏升压站1座和13公里送出线路1条,配置40兆瓦储能容量,建设冬暖式大棚等农业设施200万平方米、林渔畜禽立体养殖区180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年可发电3亿千瓦时,替代标煤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8万吨,带动周边各村1200余人就业。”老城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李晓说。

光伏板下,伴随着机器的阵阵轰鸣声,一片片撂荒地被摊平、翻新。今年,老城街道引进肥城市秋禾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与山东鸿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关系,平整光伏板下土地,种植玉米等粮食作物,大力发展“板下经济”。

“该项目既不影响板上光伏发电,又有效解决了光伏板下土地撂荒问题,同时让华电光伏项目区的群众获得土地租赁、就近务工等多重收入,实现一地多用、一举多得。”肥城市秋禾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闫胜君说。

光伏与农业融合发展模式,为农、渔、畜牧业发展注入“光能量”。在位于湖屯镇的肥城华盛绿能光伏农业科技产业园,园区内200多个大棚每个棚上架设了近500平方米的光伏板,年发电总量近2300万千瓦时。湖屯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仓表示,湖屯镇计划投资30亿元,围绕“农光互补”“渔光互补”,采取“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或养殖”的复合用地方式建设农业生态园区,预计年发电量4.18亿千瓦时。

“阳光经济”照亮绿色发展。孙伯镇庄头村与国能集团合作发展光伏发电项目,通过荒坡租赁,每年获得16万元的稳定收入。

截至目前,孙伯镇在建和已建成的村级光伏发电项目共有10个。孙伯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金宗表示,孙伯镇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探索多元发展模式,不断拓宽生态致富的康庄大道。

“渔光”“农光”“畜光”,荒山、荒坡、荒滩,花样借“光”,以“能”发展。位于安临站镇的“华电肥城虎门50兆瓦林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是泰安市首个“风光同场、林光互补”的新能源项目。项目建设容量50兆瓦,年可实现增收2100万元。

“我们还投入专项资金,开展荒山绿化和经济作物栽培,通过在检修道路两侧栽植松柏,在光伏板下种植黄精、山韭菜等方式,实现荒山资源的复合利用和双倍减碳。”安临站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聂兵说。

借“光”发展,向绿而行。肥城市加快推进“天合石横150兆瓦”“华电老城200兆瓦”“华电虎门30兆瓦”等光伏项目建设,截至目前,新能源装机容量达1071.5兆瓦,占电力总装机比重的32.75%,同比提升10.76个百分点。

 
下一篇4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