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泰安市委党校 刘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提出,“国家在全体人民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和增进对中华民族和伟大祖国的情感,传承民族精神、增强国家观念,壮大和团结一切爱国力量,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在全社会广泛而深入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凝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同中华民族有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密不可分的。”回顾历史,无数爱国仁人志士心忧天下、大公无私、舍己为国、无惧牺牲。从忧国忧民“上下求索”的屈原,到“精忠报国”的岳飞,再到“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从正气浩然、虎门销烟的林则徐,到振兴中华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再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靠的就是充分运用爱国主义这面旗帜动员和凝聚全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无数中华儿女在爱国主义的感召中,在“我将无我”的自觉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团结奋斗。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承的一脉相承,以优秀传统文化涵育爱国主义精神、以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赓续中华文明基因、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面对我国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大力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国际上,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性问题加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威胁国际秩序。爱国主义是我们抵御西方霸权和文化渗透、维护国家安全和民族尊严的重要精神武器。国内,面临着日益多样化的利益诉求、改革发展稳定和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薄弱环节、意识形态错综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这些现实问题都亟待广泛而深入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来应对,大力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才能激发同心同德的不懈斗志,汇聚攻坚克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多措并举保障和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广泛深入持久有效开展。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就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作出全面部署。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并对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提出明确要求。爱国主义教育法的颁布实施,以立法方式推动和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爱国主义教育在法治框架下广泛、深入、持久、有效地开展。
一是加深对爱国主义内涵的学理阐释。加强学理阐释是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必然要求。爱国主义教育只讲情感是不够的,还需要以理动人、以理服人、以理化人,运用透彻的理论鞭辟入里地讲清楚爱国道理,推动爱国主义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知。一要讲清楚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谋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脉络、内在逻辑和现实意义,进一步凝练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内涵。二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引导人们深刻认识爱国主义的本质、内涵、表现和价值,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三要突出实践养成、融入日常。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要向大家讲清楚爱国主义当代表现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的关系,使人们对爱国主义情感的理解同个人学习、工作、生活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结合起来,进而转化为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二是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把全面覆盖和突出重点结合起来,坚持面向全体人民、聚焦青少年。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加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爱国主义教育法的颁布进一步规范和明确了爱国主义教育开展的内容和形式,强调爱国主义教育是面向全体人民的教育,突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立足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紧紧抓住青少年阶段“拔节孕穗”的关键时期,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在广大青少年中深入、持久、生动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三是压实各职能部门主体职责。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了爱国主义教育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健全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各方参与、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明确了爱国主义教育主管部门对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指导、监督和统筹协调职责,同时规定了教育、文化和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网信、文物等部门的工作职责。有关方面应不断完善爱国主义教育主体责任和工作机制,形成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共同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的合力,并对相关责任主体监管失职行为加强监管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