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泰山区委党校 张晓丽 李娟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也明确强调,要大力推进文化数字化,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经济发展增动能增效益、为旅游休闲增内涵增魅力、为城乡社会增正气增活力。
泰山民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在全面推进文化数字化建设的战略背景之下,需要进一步学习借鉴数字文化发展先进地区的建设经验,利用数字技术打造出能使现代文化与泰山民俗文化交相辉映的高水平项目,真正把握住泰山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道。
推进数字技术创新
有效保护泰山民俗文化资源
泰山民俗文化数字化是指利用数字采集、数字存储、数字处理、数字展示、数字传播等数字技术将民俗文化转化、再现,还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式,从新的角度解读、以新的方式保存、根据新的需要利用,通过共享、共情、共鸣使泰山民俗文化在保持经典的同时更具现代感染力和吸引力。一是需要聚焦能够有效保护民俗文化的技术手段,不断创新关键技术,例如三维扫描、虚拟现实技术、体感技术等,为保护泰山民俗文化资源创造更多可能性。二是在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的情况下,按照“缺什么,创造什么”的原则,让数字化技术主动适应泰山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例如通过3D建模、虚拟现实、VR/AR等数字技术手段,将泰山民俗文化中的文化元素进行数字化表达与传播。三是及时对数字化成果应用进行不断改进,对数字化应用的成果要完善和构建相关评估指标和体系,并及时进行改进和完善。
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打造沉浸式泰山民俗文旅项目
数字技术在泰山民俗文化资源的沉浸式开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应用过程中要注重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价值,让游客获得一份与泰山民俗文化资源融为一体且独一无二的“沉浸式”体验才是数字赋能的本质追求。这就需要打造与创新“文化+民俗”的体验内容,将文化创意内容与数字科技相融合,立足当地文化资源,聚焦全景沉浸式表达,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泰山民俗文化,建立核心竞争力,避免“城市化”“同质化”;将传统文化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进行创新和演绎,一些传统技艺,特别是濒临失传的文化艺术,例如泰山道教音乐、泰山皮影、泰山剪纸等,尤其需要运用数字化在保护的同时予以传承,以实现文化内容的动态化呈现。例如利用数字技术让游客与传统艺人的虚拟形象进行互动,观赏传统技艺表演,推广“沉浸式”体验的场景设计,包括自然景观、历史文化资源、融合艺术创意等领域场景的设计与创新,将参观游览过程游戏化、故事化、互动体验化,让游客的身心体验感升级。
打造虚拟IP形象
推进泰山民俗文化数字化宣传
随着新型文旅服务形式的迅速发展,身份型虚拟形象自带流量,在对地方文旅宣传推广方面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因此,对泰山民俗文化的宣传推广也要打破传统,可以考虑积极开发或邀请知名虚拟IP形象进行造势宣传,以生动、鲜活、个性的品牌表达与游客产生情感共鸣,用轻松有趣的体验感来推进泰山民俗文化的宣传与推广。一是在创设虚拟形象之初,需要对其应用平台进行用户画像分析,根据泰安的文化特色和景区形象进行定位,深入挖掘泰山民俗文化内涵,使用技术手段和媒介将理念物化成让人记忆深刻的视觉形象。二是要为其量身打造丰富背景故事,注入人性特点,使虚拟形象“活起来”,并利用图文、短视频和虚拟直播等多种形式打动用户,服务泰山民俗文化的宣传推广。三是积极在高速服务区等地营造泰山民俗文化IP形象新的宣传氛围,让游客全方位多角度感受泰山民俗文化的自然与文化魅力。
强化政府引领
为文化数字化提供全方位保障
推进泰山民俗文化数字化建设,需要通过“有为政府”来提供有效保障,通过有效布局文旅新赛道助力“有效市场”,坚持规划引领、量力而行、分类实施、分阶段推进。
一是政府需要科学规划。坚持全局谋划、统筹协调、合理布局,推进民俗数字发展产业链、产业集群的良性发展。积极引入高端智库等“外脑”,协助政府做好科学规划和科学决策。二是优化营商环境。从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和人文环境方面改善和优化营商环境,充分发挥各市场主体的积极性,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激活数字经济市场主体活力,为推进泰山民俗文化数字化建设提供良好环境。三是有效布局文旅新赛道。以“大文旅”意识为指引,开阔视野,以点带面,逐渐形成产业联动效应,以泰山特色民俗文化增强市场黏性,培育新的文旅消费融合点并转化为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