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德技并修 科技引领 校地融合 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和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增效赋能
  
  版面导航    
2024年6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泰安技师学院
德技并修 科技引领 校地融合 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和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增效赋能

 

□通讯员 安行健 王悦

5月23日上午,泰安技师学院建校45周年建院10周年校城融合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举行。匠心楼内,大礼堂高朋满座,气氛热烈,大家共同回顾学院在办学能力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迈出的坚实步伐。匠心楼外,广场上人潮涌动,热闹非凡,校企供需招聘会火热开启,60余家优质企业入校招才引智,搭建起毕业生与企业沟通的桥梁。两场活动成为45年来泰安技师学院开拓进取、创新发展最直接生动的体现。

“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从去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到今年1月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对新质生产力作出系统全面阐述,再到全国两会上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不断拓展和深化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的首位,进一步凸显了新质生产力对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支撑力和强劲推动力。新思想引领新征程,新时代赋予新使命。作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泰安技师学院以新质生产力为切入点和着力点,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依托,不断优化专业设置、改革培养模式,强化师资支撑,激发创新动力,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为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和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书写学院砥砺奋进、聚力发展的新篇章。

坚持德技并修 培育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新人才

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是新型劳动者,是能够熟练掌握新型劳动工具和持续创造新型劳动对象的战略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近年来,泰安技师学院将人才培养目标从传统的专业型技术技能人才,转向具有卓越创新意识、优秀团队合作能力和坚定意志品质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在推进德育教育、打造师资队伍、深化校企协同育人等方面不断寻求突破。

推进全环境立德树人。学院坚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加快推进“两个结合”,不断丰富育人内涵,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泰山文化、黄河文化,打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引领,以红色文化、工匠精神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思政体系,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浸润式培养学生深厚的爱国情怀、坚定的报国志向、强烈的职业追求。对学生实施在校三年全方位成长指导千日成长计划,打造将育人寓于教学、服务和管理的多维度“三全育人”格局,让学生实现思想、专业、能力的提升和蜕变,努力成长为“脑中有智、眼里有活、脸上有笑、肩上有担、手中有技、胸中有志、心中有爱、腹中有墨、腿上有力、脚下有印”的“十有”学生。

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学院分层培育高水平双师教师,全面提升教师双师能力。实施“青蓝结对工程”,发挥名师“传帮带”作用,以专业建设为纽带,帮助青年教师成长成才。落实专任教师企业实践锻炼制度,开展百名专家进企业活动,深度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研发等各个环节,拓宽教师视野,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与技能水平。学院教师还通过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提升教学能力,逐步成长为能思政、能教学、能实践、能科研的一专多能“双师型”教师。目前,学院“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3%,现有山东省首席技师、齐鲁首席技师10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技师2名,山东省技术能手3名,泰安市首席技师7名,泰安市有突出贡献技师6名,泰安市技术能手5名。近年来,学院有196名教师、210名学生在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中斩获市级三等奖以上奖励,实现历史性突破。

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学院邀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进课堂授课,建立校企“双师培养”、校企育人“双重主体”、学生学徒“双重身份”育人新模式。学院组织教师赴企业开展调研活动,了解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情况,不断优化教学方案和人才培养计划,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和生产工艺需要,紧密贴合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教育理念,将真实技术融入实际教学内容,以职业岗位实际工作过程为依据,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精准调整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实习实训。学院先后邀请久逸集团生产部经理郭余华、技术人员郑春雪为中西面点班学生传授技能,泰安美容美发行业协会会长郭宏琨为形象设计专业学生授课,非遗传承人唐斌杰作为幼教专业手造中心“非遗传承导师”在学院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教学内容与岗位技能的无缝对接,提升了师生的技能水平。

坚持技术引领 打造产教融合新平台

泰安技师学院理顺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新型生产关系,通过建设智能制造技术服务平台、打造智能制造专业集群、建设科技创新服务团队,打通校企合作的难点、堵点,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建设智能制造技术、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学院根植地方沃土,把深度融合的“风向标”插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上,成立服务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链长+专员+专班”组织体制,围绕助力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专业链服务产业链、产教深度融合等方面,实现与地方、与企业的共进共赢;加强与市总工会的合作,成立泰安工匠学院,秉持工匠之名,传承工匠精神,致力于培养“大国工匠”是校地合作的一大典范。学院信息工程系电子商务专业入选省教育厅第二批山东省职业教育专业特色化建设项目,获省教育厅资金支持300万元。此外,学院全面加强职业能力提升培训,近年来先后承办职业技能培训、退役军人培训,培训人数达5000余人;通过企业自主评价合作、创业培训等各级各类培训班,培训初、中、高级技术工人和青年技师、高级技师4000余人次。学院各个平台在经济、人才、文化等各个领域发挥着示范带动作用,逐步成为校地合作、支持共建辐射区域、促进发展的“能量基站”。

打造智能制造专业集群。学院结合泰安市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的11个产业链和“441X”现代产业体系,重点突出智能制造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三大技术特征,打造数控技术、电子商务等智能制造专业集群。数控技术系智能制造专业获评山东省第二批技工教育优质专业,获省人社厅资金支持200万元。数控加工、机电一体化、电子商务3个专业入选全国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建设专业。学院不断发挥资源集成优势,逐步推进高水平专业建设,推动智能制造技术的集成应用,智能制造领域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有效促进了校企融合发展,打通了创新成果产业化“最后一公里”。

建设科技创新服务团队。学院进一步整合科研力量,建设13个技术创新中心,组建具有稳定研究方向的科技创新团队,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不断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专业建设水平和学院整体办学实力,形成学院协同化、建制化、有战斗力的科技创新团队。汽车工程系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创新小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创新小组,对内是学院教师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场所,对外是服务全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机构,承担校企技术服务和横向课题研究任务。小组创新“工学一体化,素质与技能并进”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符合实际的管理办法和工作细则,畅通教师与企业工程师、高校或科研院所专家交流的渠道,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公司搭建“互联网+资源库”教与学平台,为学生提供“能学辅教”的网络学习资源,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小组骨干教师多次在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荣誉。教师邵明宇先后获2022年山东省“技能兴鲁”职业技能大赛——首届山东省产业科普职业技能竞赛“英创天元”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应用赛二等奖和智能网联汽车装调技能竞赛教师组二等奖。

推动专业科研建设 助力区域社会经济新发展

职业院校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重点是助力技术进步,促进技术创新。泰安技师学院以服务泰安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科技创新高地和产业转型发展为导向,主动在科学技术应用链上寻找位置,形成服务企业生产与服务“端到端”全智能化升级能力,服务地方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学院坚持以资源为要素,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政府统筹、产业聚合、企业牵引,加强校地企合作,搭建多类型协同创新平台,联合区域内企业技术开发,破解应用技术难题,助力地方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建设。数控技术系与泰安嘉和重工机械有限公司联合开展了挖掘机支重轮润滑改造项目攻关,解决挖掘机在作业过程中履带因支重轮抱死脱轨问题,提高支重轮使用寿命,降低安全事故。目前研究成果已应用于JH9180轮胎式液压挖掘机,此类型挖掘机年产量达到500台套,年新增销售收入2000万元。学院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中心积极与山东明佳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展技术研究和项目开发,其中两项发明专利进入到实质审查阶段,为企业解决了实际问题,推动了产业发展。智能电子新产品技术研发中心与山东志诚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用于电镀生产线上的大功率高频可调电源,目前已进入研发调试阶段。近5年,学院申获省部级以上课题立项近200项,师生授权专利100余件。

打造人才留泰就业直通车。为更好地促进毕业生留泰就业,学院强化校政企联动,深入挖掘就业岗位、拓展就业渠道。一方面,把企业“请进来”,举办招聘会、双选会,提供岗位需求,让学生足不出校选岗位。另一方面,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实习实训、参观考察,让学生全景式感受职场,增进对企业的认同感和亲近感。学院开展“登高望远 选择泰安”泰山区、新泰市、宁阳县主要领导高校行引才活动,与三地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全方位合作共建、高技能人才培养,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为缓解泰山恒信有限公司焊接人才缺乏,机械工程系积极与公司对接,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中选派焊接技能人才,15名优秀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围绕泰山玻璃纤维有限公司和山东鲁能泰山电力设备有限公司业务拓展需求,机械工程系从高级机电专业毕业生中选派14名优秀技能人才,7人进入泰山玻纤机械装配维修车间岗位,7人走向山东鲁能泰山电力焊接岗位,学生技能水平受到企业的一致好评;信息工程系将专业实践课与乡村振兴结合,组织师生到新泰市羊流镇乐山村樱桃种植园,开展“直播助农”活动,为当地特色农产品进行直播带货和推广,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提升专业匹配程度。作为职业技能人才培养阵地,学院充分发挥办学优势,及时跟踪泰安市战略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紧缺领域专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把专业设在产业链上,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学院大力扶持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智能制造技术应用等服务区域主导产业的相关专业,加大专业建设力度,保障新办专业的教学要求,逐步提升3D打印、电子信息、酒店服务等专业水平,进一步整合教学资源,集中优势力量,夯实专业内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和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增效赋能。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