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5月6日讯(记者 李皓若)今年4月25日至5月1日是第22个全国《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近日,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技师刘冰做客由市卫生健康委、市疾控中心主办的健康科普大讲堂,科普职业病防治知识,就噪声聋的危害和预防进行重点讲解,为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提供帮助。
今年全国《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的主题是“坚持预防为主,守护职业健康”。“职业人群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力军,但其在劳动过程中除了面临与一般人群相同的健康问题外,还面临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威胁。”刘冰介绍,职业病按危害因素来源可分为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劳动过程中的及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包括生产性粉尘及生产性毒物、刺激性气体、高温、噪声等。我国将职业病分为10大类132种,在新发职业病报告中,患病例数持续居于高位,其中尘肺病约占90%,噪声聋约占5%,化学中毒约占4%。虽然尘肺病仍然是主要的职业病种类,但噪声及由此引起的噪声聋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
刘冰介绍,机械加工业中下料、剪切、锻造、冲压,处理金属表面时抛光、喷砂、清理,热电厂碎煤、球磨等是存在噪声危害常见的工种。噪声除了对听觉系统有明显影响外,也会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免疫系统、消化系统等产生影响,可使人出现头晕、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症状,长期接触强噪声可使人免疫功能降低,出现消化功能减退,还可引起血压升高、心电图呈缺血性表现。“如果劳动者出现下班后耳朵仍有嗡嗡声,和人谈话时觉得别人说话声音小或听不清楚,听音乐时觉得音质改变,听不到门铃或电话声等情况,建议尽早去医院检查。”刘冰说。
如何避免噪声危害,保护听力?刘冰表示,职业性损害的预防包括三级预防。加强噪声聋的预防,首先要加强病因预防,刘冰建议企业控制噪声源,以低声或无声设备和工艺代替产生强噪声的设备和工艺,对噪声设备采取隔音、消音、消声、吸声措施,同时对噪声作业工人开展上岗前和在岗期间体检,发现噪声敏感者、患有耳科疾病或听力下降的劳动者,应及时将其调离噪声作业岗位。对劳动者来说,可以考虑使用听力防护装备,如护听器耳塞、耳罩等,实现听力保护效果,降低由噪声导致的职业人群听力损失情况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