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4月29日讯(记者 张芮)28日至29日,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在我市举办。会议通过现场观摩、经验交流、专家讲座、工作部署等形式,展现我市非遗风采,推动非遗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利用,不断加大非遗保护力度,建立健全四级非遗名录。截至目前,全市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2项、省级59项、市级586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名、省级34名、市级237名。
活动首日,来自全省16市的与会代表和媒体记者分别来到肥城市民中心非遗馆、桃文化博物馆、聂氏铜器非遗工坊、东平县大运河非遗传习中心、东平湖水泊食品非遗工坊和东平大宋不夜城现场观摩。大家就“非遗+产业”、非遗进景区、非遗服务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重大战略以及非遗传承体验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进行了交流学习。
29日,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在主会场肥城市召开,泰安市文化和旅游局主要负责人在会上代表泰安作交流发言。
活动还邀请了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国家非遗保护专家库专家陈华文,贵州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龙佑铭,就加强非遗保护工作队伍建设,提高非遗保护工作人员能力和水平,如何申报国家级项目、国家级传承人等内容进行培训讲座和业务研讨。会议期间,我市同步组织开展“非遗中的泰山—泰安非遗工坊风采展(文创市集)”活动,泰山皮影戏、肥城桃木、玉氏鸿叶旗袍等精彩亮相,充分展示了泰安丰富的非遗资源以及非遗保护传承、利用发展的成果,尤其是推动非遗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成效显著。
以肥城市民中心非遗馆、东平县大运河非遗传习中心为代表的非遗场馆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山东梆子、泰山皮影戏、泰山面塑等项目对外影响力持续扩大……我市把非遗工作与黄河文化公园、沿黄河文化体验廊道等工作相结合,大力推进非遗展馆、展示中心、传承基地一体化建设,持续强化非遗宣传推广。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我市促进非遗资源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非遗成为文旅深度融合的“催化剂”。其中,东平大宋不夜城、肥城五埠岭伙大门等一批非遗景区涌现;“沿着大河看非遗”等研学游线路、泰山花样年华非遗研学营地项目深受欢迎;肥城桃木雕刻、泰山茶、玉氏鸿叶旗袍等一批非遗工坊探索出一条非遗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