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4月23日讯(通讯员 胡向飞)为更好地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多元化解基层矛盾纠纷,今年以来,马庄镇采取信用激励举措,融合推进“调解+协商”工作机制,将“为民协商”融入矛盾纠纷调解全链条,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民生实事等,通过“为民协商”平台,组织多方参与协商议事,让群众广泛参与,通过大家议事、议理、议情,让矛盾纠纷从“硬性调处”向“刚柔并举”转变,引导矛盾纠纷相关方达成和解意愿,打造矛盾纠纷化解“枫桥经验”新样板,成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新的治理方式。
在议事室
知“家事”议“家事”
马庄镇坚持资源整合、系统思维、实战导向的工作理念,打造镇级综合治理服务中心,建设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平台,对矛盾纠纷问题统一登记受理、统一梳理分类、统一分流派单,实现全流程跟踪服务、清单化闭环管理。
依托36个村级“为民协商”议事室,马庄镇将议事室打造成党员群众知“家事”、议“家事”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群众可以方便地参与乡村振兴、环境卫生整治、产业发展等议题讨论,也可以把矛盾纠纷交给议事会协商解决。整合人民调解、法律服务所、派出所等部门单位的多元化解资源,建立一窗受理、分类流转、分头办理等11项工作流程,形成源头预防、全程监管、快速协同的闭环化解工作机制,推动复杂矛盾纠纷分类分级、兜底化解、系统治理,实现纠纷调解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服务。
截至目前,马庄镇共建成37个协商议事室,村居实现100%全覆盖。今年以来,镇、村两级协商议事共调处化解矛盾纠纷161件,调处率达98.7%。
“网格员+调解员”
实现调解服务“零距离”
马庄镇充分利用网格员的网格分布和常态化巡检优势,探索“网格为主、多元融合、多向用力”的联动化解模式,将常态化纠纷排查机制有机融入网格化管理。对小微矛盾纠纷,网格员第一时间发现、介入、排查上报,由调解小组先行调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把问题及时解决在村民“家门口”、田间地头。对复杂的矛盾纠纷,通过镇、村法律顾问和专业调解力量参与协商议事,共同推动网格内矛盾纠纷化解,实现小矛盾一“格”处理、大纠纷全“网”联动,努力实现纠纷排查无“盲区”、调解服务“零距离”。
马庄镇发挥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作用,建立镇级矛盾纠纷研判机制,通过整合司法、派出所、法律服务所及信访、人社、建办等多部门资源力量,聚焦征地、土地流转、劳动保障等热点、难点问题,建立内部资源联动调处机制,采取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方式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建设,对涉及跨部门、跨区域的矛盾纠纷,提交镇“为民协商”议事会,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目前,马庄镇共划分网格146个,有146名专兼职网格员、113名在职党员、276名志愿者下沉到网格单元,多方参与、共建共治的大调解格局逐渐形成。
“面对面”议事解纷
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马庄镇通过“调解+协商”的议事方式,把问题摆出来,大家评、大家议,村“两委”和群众面对面交流,持续提升矛盾纠纷化解成效。随着一系列问题的化解、一连串民生实事的落地,“调解+协商”在马庄镇逐渐成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有效手段。
自2020年起,马庄镇因地制宜,全面开展协商阵地建设,把“为民协商”议事触角延伸到最基层,让群众在议事活动中体验真情、感受温度、得到实惠,将“调解+协商”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今年以来,马庄镇先后组织指导镇、村开展农房改善、民生实事、移风易俗、“三资”清理和村务公开等20余个议题的协商,开展各类协商议事活动74次,委员参与人数18人次,提出意见建议超111条,群众参与达3965人次,协助基层解决了一批困扰多年的难题,为群众提供了更加优质高效的社会治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