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岱岩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每到这个时候,有关读书的消息就多了起来,“唯有读书高”的字眼屡见不鲜。但过了这一天,不知道还有多少人会把读书纳入日常,“读书有什么用”反而是最常见的疑问。
读书有什么用?这种疑问或许古今中外皆有之,因此才流传下来很多“答案”。在科举考试的背景下,中国自古便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的说法;“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来自高尔基的名言。两个答案,一个过于久远,一个过于宏大,当下似乎都难以让人信服。那么,读书到底有什么用?
获取信息?可只要打开手机,到处都是信息。获取知识?可离开校园后,很难找到“应试”般的动力。升职加薪?可读了不少成功学,也并没有立竿见影。
或许,正因为我们一次次将读书“神圣化”,才随之产生了更多功利性的追问。不妨放下架子,不过分拔高读书,也不流于功利目的,用一份平常心回答这个问题:读书,无用之用,本来就是一种乐趣。
正如英国作家毛姆所说:“我坚决主张为娱乐而读书。不应该把读书当作一项任务。读书是一种乐趣,是人生所给予的最大乐趣之一。”在书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兴趣,也会获得不同的乐趣。陶渊明的乐趣则在于“每有会意”,甚至会高兴到忘记吃饭。可见,对他们而言,读书已成为自然而为的生活方式。当下的我们,也可以放下刻意的形式和套路,放上随手可取、随时可读的几本书,不被“打卡”束缚,不被“书单”左右,想读就读,想读什么随心。
不经意间,文中引用了几位文人作家的话语,但正如读书不为卖弄,这些引用也并不是“掉书袋”,而是就此主题的跨越时空对话。这正是读书的一大乐趣。在书中,你可以跨越时空、认知外在,与杜甫一道从望岳到登顶,与朱自清漫步月下荷塘,给奥雷里亚诺上校发“马孔多在下雨”的电报……足不出户便可游历世界、穿越时空,对某个人物在某个场景读某段话,或许你也会产生共鸣,或振奋精神或得到慰藉,甚至像陶渊明所说“欣然忘食”。在书中,你可以探索内心、认知自我。读书从来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参与。在读书的过程中,每本书、很多人物故事都可以投射到自身,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之外,可以通过读书从不同角度了解自己、滋养内心。
打开书,迎来的或许是一场远足探索,也可能是一次灵魂碰撞。所以,何不忘记“读书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就算有功利作用也当作随书“附赠”,怀一颗平常心翻一本书,和自己谈一谈,和这个世界谈一谈。不想读也没关系,或许可以下次再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