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泰安市委党校 张圆圆
一个2500多年前的老夫子,和一个出生于19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交谈”,会发生什么?1926年,郭沫若创作了《马克思进文庙》,马克思还真就与孔子促膝长谈了一番。马克思最后感慨道:“我不想在两千年前,在远远的东方,已经有了你这样一位老同志!”故事虽为虚构但至少说明了两点:一是在20世纪初,已经有人在思考,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联系在一起;二是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的许多重大观点具有天然的、内在的契合性。这个高度契合性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契合,意为两相符合,是一种先在的共同性。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窦宗仪曾把儒学和马克思主义做了一个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这两个思想的11项文化指标有9项是完全一致的。文化指标的一致性说明了精神价值的一致性,这是两种思想根本上的契合性。这种契合性既形成了两者之间的亲和力,也奠定了双方的结合点。
●从出发点、奋斗目标、路径看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的高度契合性
两者出发点一致。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在于对世界和人生的彻底肯定:“我们既生存在这个世界里面,我们应当探求的,便是我们的生存要怎样才能够得到最高的幸福,我们的世界要怎样能够适合于我们的生存。”而儒学的出发点可以归结为“天地之大德曰生”,意思是“天地的最大恩德,是为宇宙和人类提供了生生不息的环境,让各类生命各得其所,安身立命。”可见,这两种不同的文化理念共同追求的都是达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两者奋斗目标一致。当孔子问马克思“你的理想的世界是怎样的呢?”马克思说“我的理想的世界,是我们生存在这里面,每个人都能自由平等地发展他们的才能,人人都尽力做事而不望报酬,人人的生活都有保障而无饥寒的忧虑,这就是我所谓‘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社会。”孔子听后不禁拍案叫绝道“你这个理想社会和我的大同世界竟是不谋而合。”因此,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在人类理想社会的建构上高度契合,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两者路径一致。当谈到如何构建这样一个理想社会时,马克思说:“我的理想不是虚构出来的,也并不是一步可以跳到的。我们要大力发展产业,社会财富增加到一定的程度,大家就可以实现财富共享,私产就消失了,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而孔子所奉行的一直都是“求善”“仁爱”、追求社会平等与和谐的传统价值观念以及尊重物质让人民群众丰衣足食的为政方略,这些思想都是对中国封建社会下所产生的阶级压迫、阶级剥削的间接批判。两者都展现了对未来那个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公平正义社会的向往。
这种高度契合性的现实意义正如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所说:“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使中国知识分子靠拢他。因为这似乎就是他们自己的基本原理,重返故里,不过是穿了件新的外套而已。”因此我们在救亡图存的艰苦奋斗当中,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开拓创新,创造了一个个伟大奇迹,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以高度契合性实现“互相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
深入领会“第二个结合”,夯实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说:“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精神源泉。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在中国更加根深叶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辉煌。在马克思主义同儒家文化高度契合的前提下,两者才能实现有机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两个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引领中国、影响世界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不仅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儒家文化成为现代的,也彰显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展现了治国理政的深厚文化底蕴。新时代,党和人民必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向着共产主义目标阔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