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
中共泰安市泰山区委党校
戴博文 关超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以“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5个关键词对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作出系统总结。这一重大论断科学概括了中华文明有别于其他文明的独特性,对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华文明以连续性为内生力。中华文明与古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古印度文明并称为历史最悠久的世界四大文明,但唯有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不仅从未中断,还保持着鲜明的文化传统与制度活力。天人关系是中华文明能够具有连续性的基石:在天人贯通、天生人成的大前提下,中华文明长久地保持着奋进、乐观的现世态度。正是对于“自然”的信任及尊重,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确认,中国人才能前赴后继地去追求一个人人各得其所、各尽其职的理想世界。这种一以贯之的奋斗精神使得中华文明得以超越具体的时空局限。
中华文明以创新性为内驱力。从思想到器物,从艺术到科技,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礼记·大学》中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味着中华文明是充满活力、敢于创造的人类文明。守正创新,既有坚持正道、遵循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有与时俱进、创新转化的主观作为,体现了中国哲学的方法智慧,也高度契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
中华文明以统一性为内聚力。《道德经》中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源于“一”、系于“一”、统于“一”。几千年来,“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等“文化一统”“政治一统”“地域一统”“民族一体”的“大一统”观,始终是贯穿中国思想文化、政治格局、历史行进的主脉。秦汉以后两千余年的历史,既是一部不断走向更大规模的统一的历史,也是一部“大一统”思想不断深化与发展的历史。任何时候“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都是中华民族牢固的共同信念。
中华文明以包容性为感召力。包容性是中华文明赓续绵延的精神内核和广阔气度。所谓“包容”,意指容纳、宽容,是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等不同主体之间差异性的一种精神态度。中华文明在其历史演进中较早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体系,但中华文明并非一个封闭孤立的系统,而是在“和合”思想的指引下,在各类异质性文化的冲击荡涤中日臻成熟。正是由于中华文明不断坚持“各美其美”而又“美美与共”,才能使其具备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才能使其成为大气、厚重、有底蕴的文明。
中华文明以和平性为平衡力。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讲“以和为贵”。“和”的观念从广义来看是体现在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人、文化与文化、社会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状态,这既是指人的心平气和,达到内在的和平;也是社会乃至世界化解冲突和对立,建立一种和平的秩序;同时也是多种价值和观念、多种文化和文明达到一种丰富而和谐、和平的理想状态。在当代,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体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中:只有人类一同追求和平发展,以命运共同体的方式为世界的未来努力,才能推动人类的文明继续向前。
“续”则有内生力,“创”则有内驱力,“统”则有内聚力,“容”则有感召力,“和”则有平衡力。这五大特性汇聚成强大的合力,让中华文明实现内驱力与外驱力、刚性与弹性的高度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及其时代价值,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凝聚起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磅礴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