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栋
几年前,退休赋闲在家的我,常去泰山景区汲泉水。归途,我总深情地看一眼万仙楼北门墙右上方那片春夏开花、秋冬枯萎的生地,那叶那花里,有我的乡愁。
植物生地也叫生地黄,乡音“喝酒窝儿”,其新鲜或干燥的根为中药。生地有清热凉血、益阴生津之功效,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说:“服之百日面如桃花,三年轻身不老。”熟地黄为生地黄蒸至色黑、油润而成,著名滋阴补肾中成药六味地黄丸,熟地黄为君药,山萸肉、山药为臣药,泽泻、牡丹皮、茯苓为佐药。
生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长在荒山荒坡、墙角、路边等处,根肉质,鲜时黄色,叶上面绿色,下面紫红色,边缘具不规则的齿,花状似喇叭,里面黄紫色,外面紫红色,摘朵吸一吸,甜津津的,沁人心脾。
度娘说,生地的花和叶,药食两用,鲜嫩的叶可炒着吃,也可做凉拌菜,对肺纤维化等慢性肺病、糖尿病、老年痴呆、慢性皮肤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上中小学时,每年暑假、秋假,我和小伙伴们常去山野挖生地,晒干后卖给药材公司收购站作学杂费。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在《采地黄者》中写道:“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这首诗描述了平民百姓在饥荒年景中采集生地黄换取粮食、解决饥饿问题的情形。生地根为纺锤形或条状,挖时易断,断面橘红色的点似血,让人心疼。
传说商朝时期,有位叫成汤的贤臣,他年迈的父亲病重,听说生地可以治疗,他历经艰险,终于在人迹罕至的荒山野岭中找到。返回途中,天降大雪,成汤将鲜生地揣在怀中,父亲服过他精心熬制的汤药,果真很快康复了。自那以后,“生地”一名在许多地方成了“孝顺”的代名词。
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建立于公元前1600年,由此传说可知,至少3600年前,我们的祖先已开始用生地治病了。
小时候,为看花,我也曾在盆里栽过生地,花开时,蜂来蝶也来。长大后,漫漫求学路上、在祖国大西北放哨站岗的我,每每看到鲜活的生地,便想起岱下的故乡。
50年前,我家在自留地里种过高附加值的生地,只是生地不能重茬连年种,来年种植需换新地。老辈儿人说,这就是“生地”一名的由来。
万仙楼位于泰山中麓红门宫北,又名望仙楼,是跨道门楼式建筑,楼下层是石砌拱形门洞,门南上刻“万仙楼”,传为泰山群仙聚会、议事讲经的地方。坊间说,当年建万仙楼砌石墙时,用水、土和熟黏米作泥,这是可信的。因为,万仙楼1620年建,水泥是1824年英国建筑工人约瑟夫·阿斯普丁发明、1889年才传入我国的,与今不同的是,那时国人管水泥叫“洋灰”。万仙楼西下部与山地相连,北墙湿润的石缝中长出生地来,或许是当年砌墙时泥中捎带进了生地根,也许是风把生地种子送进了万仙楼墙的石缝,让其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子;让其在这里,听风听雨听鸟鸣,赏云赏月赏自己,像“八千里风暴吹不倒,九千个雷霆也难轰”的泰山松那样忠贞不渝,迎送芸芸众生,各复归其根,然后成其道。
注:“各复归其根,然后成其道”的意思是,在万物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中,最终都会回归到它们的基本状态或根源。如爬泰山的人,最终是从始点回到始点,也是最好的结局。
这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个概念强调了事物发展的周期性和循环性,以及通过回归本源来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