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4月8日讯(记者 毛洁 通讯员 毕研华)今年以来,岱岳区委政法委立足全区乡村振兴工作战略,以办好群众揪心事、心头事为目标,进一步调整和拓展司法救助工作思路,推动岱岳区人民法院变“等案上门”为“主动下沉”,累计开展司法救助20件,发放司法救助金额25万元,用心实现群众心中的公平正义。
牢固树立司法理念,助推司法救助再上新台阶。岱岳区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能动司法,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努力把司法救助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做透,提升司法为民服务水平;持续探索救助模式,在辖区镇、村设立“法润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成立志愿服务队,下沉司法服务力量,打通“部门孤岛”,实现信息共享,切实做到“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构建多元救助格局,保障司法救助向纵深发展。加强部门协同、业务融合,形成“化学反应”。岱岳区委政法委牵头组织法院、司法、民政、教育、妇联等单位建立司法救助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完善线索双向移送、各职能部门有效衔接等工作机制,实现案件办理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完善帮扶机制,深入辖区学校开展摸排,对符合救助范围的学生建档立卡,捐赠生活用品以及图书、文具等,实现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的有效衔接。
强化责任意识,落实好“回头看”工作机制。岱岳区坚持“一次救助,长期关怀”工作理念,推动法院系统建立司法救助“回头看”工作机制,通过电话回访、实地走访等形式对办理的司法救助案件进行跟踪回访,掌握救助对象生活现状、跟踪救助资金使用情况、评估司法救助效果,找问题、补短板、促提升;针对回访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联系相关部门给予解决,增强救助的针对性、实效性、延续性,确保群众对司法工作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用实际行动将司法温度传递到“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