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荣军医院 郝振萍
慢性病的发生是各类危险因素不断积累的过程,既有可改变因素,也有不可改变因素。其中,吸烟,酗酒,身体活动不足,高脂、高盐、高糖饮食,超重与肥胖等均为可控因素,应及早采取预防与控制措施。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慢性病的常见危险因素有哪些,只有做到早期预防和积极干预,才能远离慢性病。
不合理膳食主要表现在高盐、高糖、高脂摄入等不良的饮食行为。当前,我国居民表现为饮食结构不合理,膳食脂肪供能比持续上升,食用油、食用盐摄入量远高于推荐值,而水果、豆及豆制品、奶类消费量不足。合理膳食及减少每日食用油、盐、糖摄入量,有助于降低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等疾病的患病风险。
缺乏身体活动已成为慢性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关于身体活动有益健康的全球建议》提到,缺乏身体活动已成为全球范围造成死亡的第四位危险因素。研究显示,久坐人群与高身体活动水平人群相比,有着更高的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风险。每天静坐时间大于7小时与静坐时间小于1小时相比,显示出更高的全因死亡率、心血管风险、肿瘤风险。
超重和肥胖是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在内的若干慢性病的主要风险因素。超重和肥胖的发生,会造成众多不良健康后果,是罹患非传染性疾病的重大风险因素,如心血管疾病(主要是心脏病和“中风”),Ⅱ型糖尿病,骨关节炎等肌肉骨骼疾病及部分癌症(子宫内膜癌、乳腺癌和结肠癌)。
吸烟可引起多种慢性病,如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不管是直接吸入还是二手烟,都包含多种化学物质,如尼古丁、焦油等,这些物质作用于人体后会引起各个系统相关的疾病。
心理健康是心理的各个方面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包括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是人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的精神压力、精神紧张、负面情绪等不良的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病密切相关。而慢性病往往又伴随着躯体残疾、功能受损、负面感受,又进一步造成心理健康问题,形成负向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