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3月19日讯(通讯员 付晗 王帅)全市“物业融网·红暖万家”工程提质扩面会议后,泰山区泰前街道高度重视,立即行动,以“医养不离家,享老在社区”为目标,坚持党建引领聚合力,积极进行探索实践。
精组专班强引领。泰前街道党工委统筹谋划,成立医养结合工作推进专班,党工委书记任组长,组织、卫健、民政等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及社区党委书记任成员,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工作合力。专班全面摸排泰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三甲医院、市场化养老服务机构及社会组织18家,立足各社区资源禀赋与具体情况,划分“卫生站点联合型”“市场资源链接型”“公共医疗下沉型”3类,确定农大社区、广生泉社区、嘉德社区3个试点社区,以点带面,分头探索医养结合融入社区路径,全面推进工作开展。
多方调研谋良策。专班先后到泰安八十八医院、泰安市中心医院、泰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农大社区卫生服务站、九如城康养中心、德赡养老服务中心6处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服务机构调研,学习相关政策、了解业务知识、寻找合作契机。组织科室专门设计更新基本信息台账、医养需求台账、问题困难台账、工作进度台账“四张台账”,由3个试点社区进楼入户上门摸排,搜集850余户老年居民需求,确保工作开展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专班赴工作开展早、经验积累多的社区实地对标2次,学习工作思路、破解难点卡点,助力街道医养结合工作向更优迈进。
座谈论证促共识。专班召集泰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生泉社区卫生服务站、九如城康养中心开展“线上交流+线下座谈”4次,共谋医养结合路径,梳理服务清单,签订合作协议。三方秉持“充分发挥优势,有效造福居民,促进多方共赢”原则,协商确定联建广生泉医养融合党支部、共同开展部分医疗项目、共享长护险服务资质、设置“集采药柜”等20余条合作事项,形成“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医疗服务,康养中心保障养老服务,卫生服务站供应集采药品”初步合作局面。为推动医养服务下沉社区网格,三方一致决定在九如城康养中心建立医养结合服务驿站,内设诊疗区、药品区、体检区等六大功能区,实现“一站多用、一室多能”,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一站式”医养服务。
泰前街道将不懈推动医养结合进社区、上家门,更好满足居民多元化医养需求,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医养服务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