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3月19日讯(记者 郑凯 特约记者 纪宗玉 通讯员 宋明志 薛志颖)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春天是中药材种植的最佳时期,近日,在肥城市汶阳镇武新村,不少村民在田地里忙着种植丹参。放眼望去,一排排田垄整齐划一,现场一派繁忙景象。
“丹参浑身是宝,药用价值高,市场前景非常广阔,我们村的土壤很适合丹参生长。”武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卢海峰说,丹参有“一味丹参、功同四物”的美誉。
发展道地药材种植是武新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次大胆尝试,不仅让村里有了自己的特色产业,还吸收了不少村民就近就业。武新村村民张红梅说:“我以前在外务工,无法照顾家庭,现在在‘家门口’上班,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既方便又稳定。”
在汶阳镇董庙村,黄精种植蓬勃发展。黄精种植基地里,10余名村民翻地、培土、起垄、挖坑、下苗,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给田野增添了勃勃生机。今年是董庙村第二年种植黄精,村民俨然已成为种植黄精的行家里手。
“黄精的根、茎、叶都可以入药,可以用来制作黄精茶、黄精酒、黄精红糖等产品。黄精容易种植,不用搭建遮阴网。”董庙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新富说,“黄精的种植周期为3年至5年,1吨黄精能卖1万多元,今年我们增种2公顷黄精,目前种植面积已达3.3公顷。”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近年来,汶阳镇紧紧结合区域特点,把发展中药材种植作为特色产业来抓,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的产业振兴之路,为群众增收致富开出了“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