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3月5日讯(记者 刘明荟 通讯员 刘丰欣)近日,全市审计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回顾总结过去一年工作,部署安排今年审计工作任务。
据了解,2023年,全市共审计单位304个,查出违规金额3.93亿元、损失浪费金额0.92亿元,促进增收节支1.39亿元,移送案件线索49件。市审计局荣获全省数据赋能业务大赛市县组一等奖第一名;基于我市政务资源平台开发的审计主题库3项功能获得国家版权局批准,并授予著作权。
市审计局坚持围绕中心,赋能强市建设,聚焦政策措施落实,认真实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专项审计,对我市南水北调东线工程36个治污项目进行竣工决算审计,促进我市自然资源资产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有效推动重大政策落实落地。坚持人民情怀,呵护民生温度,聚焦民生福祉保障,关注群众切身利益,开展重点农产品、“幸福食堂”、老旧小区改造和冬季清洁取暖项目审计,促进各级政府把好事办好办实。坚持防范风险,聚焦财政绩效提升,坚持“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持续深化国有企业和债务审计,扎实开展泰安银行和农商行审计,对我市国外贷援款6个项目资产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推动实现项目预期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坚持规范用权,聚焦经济责任落实,全市共审计领导干部196人,493条审计建议被采纳,促进领导干部规范履职。坚持科技强审,推进大数据审计制度化建设,建成集数据采集、汇总和分析功能于一体的数据分析室,一体推进大数据审计团队实体化建设。
今年,全市审计机关将围绕服务中心大局,开展重大战略、重大举措、重大项目等审计,推行重大审计项目市县“大兵团作战”,联动实施、系统发力;围绕守牢安全发展底线,开展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风险审计,紧盯财政、国资国企等重点领域,及时反映影响经济安全的苗头性、倾向性、普遍性问题;围绕增进民生福祉,开展重点民生领域审计,紧盯市委、市政府重点民生实事推进情况,持续加大对医疗、养老、“三农”等民生资金和项目的审计力度,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增进民生福祉;围绕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着力查处重大违纪违法问题,加强权力监督制约,扎实组织实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自然资源资产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