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民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火红“柿业”映山乡
交通窗口再升级 便民服务暖心办
市科技局明确5项重点任务着力提升科技系统服务效能
社会实践 点亮多彩假期
岱岳区高校学子职业规划公益讲座开课
点点“邮政绿”绘出幸福“乡村美”
宁阳县司法局对社区矫正对象开展节后“收心”工作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24年2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火红“柿业”映山乡

■西红柿成熟,吸引市民前往采摘。记者 隋翔 摄
 

□记者 徐文莉

这个春节,岱岳区黄前镇大北岭村村民过得格外喜庆、热闹。村里不仅给7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了米、面,还邀请艺术团在村文化广场连演3天,这在以前从未有过。

看着村民齐聚文化广场,大北岭村党支部书记王折坤心里热乎乎的。看了一会儿节目,王折坤扭身去了大北岭村蔬菜大棚基地。大棚里,一条条绿油油的藤蔓上,泰山铁皮西红柿宛如一串串小灯笼。大北岭村“两委”干部一手拿筐,一手采摘成熟的西红柿,忙得不亦乐乎。

“别看我们种的西红柿不大,但吃起来口感很好,有西红柿的老味道。最近前来采摘的村民和游客不少,大家都想带点回家。”王折坤说,由于选种好、水土好、不使用催熟剂,大北岭村的西红柿供不应求,最贵时每公斤能卖到24元。

“这菜种得真不孬”“没想到老家不仅有了大棚,还种出了这么好吃的柿子”……听着十里八乡亲友的称赞,大北岭村“两委”干部干得更起劲了。

“这是我们村创业的第一个大棚,为了摸索经验,更为了给村民打个样儿,从建棚、下苗到后期管理,所有的活都是村‘两委’干部干。”王折坤说着,又清理起大棚里的竹炭炉子。近期气温骤降,地处高山的大北岭夜间温度低至零下15℃,大棚需要烧炭增温。为了守好一棚“金疙瘩”,王折坤和几名男同事干脆搭起简易床,住在了大棚里。

王折坤还学会了直播带货,通过互联网平台进一步提升泰山铁皮西红柿的知名度。“我每天一有空就开直播,跟粉丝聊一会儿,还真吸引了很多市民和研学的学生。”王折坤惊喜地说。

辛勤的付出总会有回报。王折坤给记者算了笔账。去年11月,大北岭村蔬菜大棚基地的头茬西红柿上市,春节前短短两个多月卖了10万元。村里用这笔钱买了米和面,发放给166位70岁以上的老年人,让村民共享村集体收益。村里增加了收入,村民也都喜笑颜开。大年初四至初六,大北岭村“两委”和新乡贤筹资请来艺术团,在村里热热闹闹唱了3天。

大北岭村地处黄前镇山坳,过去是个穷村子,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村里人口老龄化严重,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2019年,“老书记”到了退休年龄,村民都想选个能带头致富的人担任村支书,就想到了在外创业的王折坤。

“我15岁就出门打工了,学徒、工程都干过,可从没想过回村。”王折坤很矛盾,但还是回来了。

黄前镇在泰山东侧,北靠黄前水库,当地山林水域众多,林果业发达,但受地形所限,蔬菜产业发展缓慢。“村里急需一个强村富民的产业,在山区发展蔬菜产业也许是个出路。”王哲坤说,既然回到家乡,就要带村民走出一条乡村产业振兴路。

王折坤带着村“两委”干部到寿光考察,还把农业技术专家请进了村。在黄前镇党委政府和驻村第一书记的帮助下,大北岭村建起了首批4个大棚,30年没种地的王折坤为村里挖到了创业的“第一桶金”。

如今,泰山铁皮西红柿已逐渐打开市场,订单越来越多,管棚、摘菜、装箱等方面的工作量大增,村“两委”干部忙得不可开交却满心喜悦。

“今年柿子长势正旺,4个大棚都很成功。我想带领村民一起发展设施农业,打造休闲采摘和生产体验基地,打响泰山铁皮西红柿品牌,进一步带动村民就业增收,让西红柿产业映红乡村振兴致富路。”王折坤说。

 
下一篇4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