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民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想开网约车?最新攻略来了
春节高速免费期间 这些路段应急车道可通行
最大限度维护受援人合法权益
古代泰山也曾是“不夜山”
小学生沉浸式体验垃圾分类
建设信用体系 涵养文明乡风
“泰山行者”走进双山村送温暖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年1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代泰山也曾是“不夜山”

 

本报1月29日讯(记者 刘小东)近日,泰山盘道亮灯,让夜间登山的游客告别了手电筒。据泰山学院泰山研究院首席专家、教授周郢研究,古代泰山也曾是灯火通明的“不夜山”。

周郢介绍,古代香客登泰山大多选择子夜出行、黎明上香。清代高珩的《朝岱》“香火逐群礼泰山,半夜鸣金催社侣”语可证,清代朝廷到泰山碧霞祠祭祀也是在夜间,登山盘道灯火长明,把泰山装点成了一座“不夜山”。

“较早提到夜登泰山进香风俗的是明代嘉靖年间王世贞的《游泰山记》,里面记载:‘三鼓(零点前后)起,启堂之北扉而望,若曳匹练者,自山址上至绝顶,又似聚萤数百斛囊中,光熠耀不定。问之,乃以兹时士女礼元君,灯鱼贯而上者也。其颂祝,亦隐隐可听云。’”周郢告诉记者,明代崇祯年间张岱的《岱志》则进一步描述了此壮观场景:“出门,天未曙,山上进香人,上者下者,念阿弥陀佛,一呼百和,节以铜锣。灯火蝉联四十里,如星海屈注,又如隋炀帝囊萤火数斛放之山谷间,燃山熠谷,目眩久之。”

到了清代,民间香社延续了明代的习惯,香客登泰山大多选择夜间,顺治年间严书开《乙未东游日记》中描述夜间的泰山“灯光万点,莹莹然如星移、如萤熠”,康熙年间吴源起的《四岳游记》文字记录泰山“进山二里许,红门一路火炬迎送,俗名火龙,远望盘旋如龙也”。乾隆年间程志隆修的《泰安县志》卷八《风土志》“市廛”对夜间的泰山作了生动概括:“每当香客云集,铙鼓喧阗,直达红门以上,夜半灯火两行,如繁星之布半天,亦岱麓之奇观也。”

“有趣的是,除了香客自己挑灯夜行,山中人员,主要是行乞的人,还提供‘照明服务’,举着灯笼或火把在泰山盘道沿线向香客乞讨。”周郢介绍,清代人的诗文中就有很多相关记录,比如清初王曰高的《岱岳游记》云:“稍北则见火光一带,自上而下,蜿蜒天半,乃贫儿秉炬以照行人因索施钱者。”

古代人持火把或灯笼夜登泰山的场景虽然壮观,但对泰山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山中的树木被当成燃具遭到滥砍滥伐,火把使用也带来了火灾隐患。清代泰安知县徐宗干的《新建坎桥碑记》中就表示:“泰民之害安在,火患是也。山谷之间,茅茨比栉,一炬而延数家。”

“可能地方官府对此有所整顿,清代光绪以后,此类记述渐渐变少,或许燃灯夜行的风俗有所停止。而现在实施的泰山盘路亮化工程,不仅是对旅游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也是对古代泰山‘不夜山’胜景的复现。”周郢说。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