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民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打造创新引擎 释放发展动能
一辆乘用车最高补贴2000元
泰安至东平高速公路项目超额完成2023年建设任务
多彩非遗 薪火相传
电力服务不打烊 守护农户致富果
塑造融合发展新生态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24年1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市推进“科创中国”建设
塑造融合发展新生态

 

□市委改革办供稿

2022年以来,我市以“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聚焦供需堵点、成果落地难点、企业创新痛点,优环境、强合作、建机制,聚力打造党政支持、科协搭台、学会助力、企业受益、产业提升的良好科创生态。在全国65家试点城市(园区)建设状况评估中,我市位居第4,并升级为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

优化科创环境

构建科创发展新生态

构建“两级五方”组织体系。我市探索搭建“泰安市+县(市、区)+学会协会+科创平台+企业主体”组织架构,统筹推进“科创中国”试点市建设。市级层面,将“科创中国”试点市建设纳入市“十四五”发展规划,成立由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县级层面,成立一个专班、绘制一张产业图谱、拟定一张对接名录,上下联动,协同推进。

出台“1+N”配套政策。我市印发《关于实施“双百双千”行动创建“科创中国”创新枢纽城市的实施意见》,出台《关于加快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推动校城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等配套性文件,制定“科创中国”试点市建设政策资源包,从人才支撑、项目支持、平台共享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建立“多元投入”保障机制。我市推出人才政策“金十条”及配套细则,列支500万元“科创中国”试点市专项经费,支持全国(全省)学会在泰安建立学会创新联合体,现已与110家全国(全省)学会建立紧密联系;积极撬动社会资本,调动企业主体投入3284万元,争取中央预算内项目支持经费1.1亿元,为“科创中国”试点市建设做好经费保障。

强化供需匹配

探索会地合作新模式

打造创新基地、建设创新平台。我市打造泰山智慧谷“科创中国”创新基地,现已拥有5个国家级创新平台、12个省级“双创”平台,孵化落地山东四维卓识有限公司等200家创新型企业;先后与中国建筑学会、中国菌物学会等成立高能级政产学研合作平台103个,建成全省首家、先进印染技术领域唯一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中国科协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应用企业达1162家,创造经济效益46亿元。

举办高端论坛、吸引智库专家。我市主动策划高层次学术交流会、产业对接会,吸引全国高水平科技论坛在泰安举办、高层次人才资源向泰安集聚,目前已举办高端科技论坛120余场,中国有色金属领域智能制造高端论坛等6个全国性科技论坛长久会址落户泰安;吸纳300多位全国学会及高校专家组建科技创新智库,指导编制产业链发展图谱。

开展“揭榜挂帅”行动,攻破技术难关。我市建立人才、技术、项目需求清单和覆盖全产业链的创新资源清单,组织开展系统性专业性对接;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开展“揭榜挂帅”行动,引导企业深入对接大院大所,帮助企业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难题300余项。

深化多方协同

健全完善科创新机制

建立科创联络员递进培养机制。我市在高新技术企业建立300余人的科创联络员队伍,让科创联络员成为技术需求的征集者、产学研合作的推进者。目前,深入挖掘企业需求400余项,搭建起中小企业对接高端专家的桥梁。

建立科创服务团专业服务机制。我市同中国茶叶学会、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等联合申报科技服务团项目,组建茶产业、智能技术体系化应用、数字化转型、5G+行业创新应用等科技服务团,汇聚一批行业知名院士专家重点服务泰安。

建立校城融合共联共建机制。我市发挥好驻泰14所高校带动作用,组织有关企业与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驻泰高校开展对接洽谈,推进校企开展联合办学、订单培养、建立联合实验室和研究院等,推动技术难题就地解决、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目前,近100家企业与驻泰高校开展了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战略合作。

 
3上一篇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