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石静
今年以来,在省文化和旅游厅的大力指导下,我市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四季村晚”活动,进一步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着力打响泰安特色文化活动品牌。
截至目前,全市共开展“四季村晚”活动4000余场次,惠及群众200余万人次。市级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先后举办了桃花源里的“村晚”、大汶河畔的非遗“村晚”、东平湖畔的渔家风情“村晚”、山旮旯里的红色“村晚”等,每场活动都深受百姓喜欢,现场观众人数都达数千人。肥城市仪阳街道刘台村入选全国春季“村晚”示范点,东平县“渔家风情唱村晚 传承非遗促发展”获评山东省“四季村晚”典型案例。2024年元旦期间,我市还将组织开展全市冬季“村晚”示范展演,集中展示全市“村晚”优秀成果,营造浓厚节日氛围。
充分彰显地域特色
办品牌“村晚”
市文化和旅游局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充分挖掘当地地域特色,结合不同时节特点、不同风土人情,争取把“村晚”打造成具有影响力、传播力和生命力的文化活动品牌,让“村晚”真正成为当地一张让人记得住的文化名片。春季“村晚”——桃花源里的“村晚”,选择在满园春色桃花香的肥城市刘台桃花源景区举办;夏季“村晚”——东平湖渔家风情“村晚”,突出了当地水文化、非遗文化和渔家风情主题,选址在渔家风情特色街区;秋季“村晚”——山旮旯里的红色“村晚”,结合了新泰市龙廷镇掌平洼村的红色文化,缅怀先烈事迹,传承红色基因。我市通过开展不同主题、不同特色的“村晚”活动,为群众奉献了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文化盛宴。
充分做好结合文章
办融合“村晚”
在活动举办过程中,我市不断丰富内涵、拓展外延,做好“村晚+”文章,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持续释放“村晚”的“热效应”。桃花源里的“村晚”举办当晚,吸引游客5000余人,门票、商品销售额达8万元,村集体分红和劳务服务收入达1.5万元。山旮旯里的红色“村晚”在国庆节即将来临之际举办,现场集中推介新泰非遗产品产业和旅游路线项目,推出了凭泰山门票免费吃新泰炒鸡活动,实现了文化优势、市场优势的双向融合。在泰安市首届小戏小剧节期间,我市举办了大汶河畔的非遗“村晚”,古戏台上唱大戏,不断丰富古镇文化生态,激活大汶口旅游发展活力。节假日期间,各县(市、区)、功能区以“村晚”为主题,相继推出烟花大赏、怀旧歌曲荟萃、篝火晚会、非遗打铁花等一系列精彩的主题活动,让广大游客畅享欢乐满满的节日盛宴。
充分体现互动参与
办群众“村晚”
把“村晚”办成群众自己的“村晚”,把舞台留给群众、把话筒交给群众,群众自编自导、自演自赏,演身边人、说心里话、赞新生活,群众广泛参与、乐在其中的“村晚”才更有意义。泰山区徐家楼街道充分凝聚镇、村文艺骨干和社会团体力量,发动各村(社区)采取自我组织、相互联合等方式,开展了一系列接地气、有人气的“村晚”活动。新泰市放城镇“村晚”让群众“看戏”又“入戏”,群众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占比三成有余,极大地提高了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文化活动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对于市级“村晚”活动,我市均通过“齐鲁壹点”进行现场直播,每场活动访问量均接近70万人次,同时,我市通过文旅中国、人民网、新华网、新华社等国家级媒体对活动进行宣传报道,不断提高群众覆盖率和知晓率。
我市将进一步开拓思维、创新举措,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打造更具地方特色的“村晚”活动品牌,在泰汶大地上持续掀起“四季村晚”活动热潮,让更多的人愿意走进乡村、融入乡村、喜爱乡村,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