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12月26日讯(通讯员 张鹏鹏)近日,笔者走进东平县银山镇长宏服饰公司,只见智能吊挂来回输送,从梳棉、切边、缝制到检验、包装,各流程已实现全自动控制。
“一开始,公司也遇到了发展瓶颈,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工作专班主动上门,邀请专业人员给我们提供服务。通过产业升级,公司生产效率提升了30%,搭上了‘数字快车’。”企业负责人张庆法介绍。目前,长宏服饰公司已拥有智能吊挂系统、自动裁床、自动铺布机等设施设备,生产管理系统实时采集产品数据并进行精准分析,实现产品质量全流程可视化管理。
雪龙制衣经理杨雪也对智能升级颇有感触:“县政府派专人在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我们指导,我们将逐步由针织服装向梭织服装转型,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东平县紧抓纺织服装这一民生产业,将其作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进行重点打造。该县组建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多次深入乡镇(街道)、纺织服装企业调研,并先后赴潍坊、青岛、菏泽、济宁及江苏沭阳、河南西平等地进行考察学习,广泛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做法,出台了《东平县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设置专项发展资金,明确了打造嵛阳纺织服装创意平台、建设滨河服装产业园区、培育“N”个城镇产业集聚区的“1+1+N”发展布局。
正在建设的嵛阳纺织服装创意平台投资1.5亿元,总占地面积2.93余公顷,主要布局创意设计、生产示范、商贸物流、配套服务等板块,采取柔性制造、品牌孵化、人才引进、成果转化和服务共享等新模式,致力于发展为“研发设计+生产”一体化示范平台。嵛阳纺织服装创意平台经理周鑫生说:“平台2公里半径内有5所重点学校,周边小区多,其中1000户以上的小区就有6个,从事服装加工的熟练女工较多。同时,厂房设计规划起点高,可满足不同生产需求。”
截至目前,通过搭建产业综合服务平台,全力实施“智改数转”,推动全流程各环节提质升级,东平县纺织服装产业在效益持续攀升的同时,带动了近1万人就业。技术升级、规模发展也让东平县服装纺织有了市场竞争力。
针对下一步该如何发展的问题,东平县工信局局长孙常林有底气地说:“我们确定了‘一年成规模、两年上档次、三年创品牌’的目标,下一步将积极对接电商平台,利用网上销售、直播带货、场景体验等新业态新模式,借助已有市场和影响力,逐步推广企业品牌,推动纺织服装企业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