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马晓艺
乡村要全面振兴,必须“五大振兴”齐发力。集合驻泰高校、科研院所,搭建高质量产学研平台,实现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高效对接,能够给农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上,政协委员接玉玲提交了《关于打造高质量产学研平台赋能乡村振兴的建议》提案。
围绕打造高质量产学研平台赋能乡村振兴,接玉玲从政府引领推动产教融合,为乡村振兴开好路;强化农科教协同育人,构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大格局;建设高水平实践基地,培养乡村振兴中坚力量;拓宽培养途径,打造“三农”人才蓄水池4个方面提出建议,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办理,委员建议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实际成果。
鼓励农业龙头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推动优势特色产业提档升级,加强乡村振兴基地建设……我市持续完善科技平台建设,深入实施农业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围绕农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抓好科技创新平台梯次培育,布局建设一批不同功能的农业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模式的研发,持续推动18家省级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2家省级乡村振兴继续教育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基地专家智力、技术、信息、管理等优势,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坚持“借才”“培才”“引才”三措并举。在“借才”上,我市加强校企校地合作,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高校的深度合作,推动高校产学研平台落户泰安、成果转化在泰安;同时发挥驻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加大对粮食绿色增产模式的攻关力度,创新农产品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积极争取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学校试验基地落户,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把产业园建设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与转化等工作有机结合,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
我市不断创新乡土人才培育模式,做好“培才”工作,充分利用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资源,以及云计算、互联网等平台,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人才库,做好人才库信息的动态管理,培育农村电商等新兴业态引领人;建立政府、高校、企业三方联动培养机制,培育一批既能从事农业生产,又能展示乡土风貌的电商引领人。此外,我市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实施顶尖人才聚集计划,加大对我市农业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领域取得成果专家团队的支持力度,扎实推动泰安市人才“金十条”政策,拓宽技术技能人才上升通道,兑现落实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奖补等政策。
健全科技服务体系,让科技特派员为乡村产业振兴添“智”更添“质”。我市积极发展公益性科技服务,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充分发挥乡土人才作用,发挥其在生产一线从事与农技推广有关的生产、经营、服务活动的优势,以科技助力乡村振兴。
我市深入实施第一书记、新乡才、经济能人、大学生和实用技术人才“五乡”人才行动,打通各类优秀人才向农村一线流动的渠道,围绕现代高效农业、文化创意、乡村旅游等主导产业,设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启动基金,让优秀人才在乡村振兴中挑重担、唱主角、站排头、展抱负。同时,我市为返乡大学生量身定做孵化基地创业优惠、创办小微企业减免税费、提供最高3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贴息贷款和一次性创业补贴等优惠政策,支持他们发展电子商务、兴办家庭农场和田园综合体;对素质能力突出的人才,及时纳入村级后备干部重点培养,并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选拔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力度,为乡村振兴源源不断地提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