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改革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登高望远、奋力争先,加快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落实,在“敢当”改革品牌示范引领下,形成了一批走在全国前列的创新做法。即日起,本报开设“‘敢当’改革经验”专栏,展现市直部门单位和县(市、区)在改革发展中的有力举措,进一步激发干事创业新活力。
□市委改革办供稿
去年以来,我市把实施新型工业化强市战略作为首要任务,以推进“链长制”为核心抓手,打出链式发展组合拳,推动“链主”企业再上新台阶,聚合带动“专精特新”以及链上各类企业加快发展。
今年1月至10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高于全省平均4.1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7位;工业税收104亿元,增长21.7%;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8.7%,高于全省平均4.5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4位;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28%,高于全省平均16.7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1位。
◆建立三大体系,科学谋划链式发展泰安路径
我市通过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对链式发展进行统筹谋划、整合资源、重塑体系,加快释放链式裂变效能。
我市构建链式组织新体制,成立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推进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协调推进,同时设立13条产业链,明确了13个市直部门牵头建立专班,形成了“1+N”组织体系。锻造链式布局新优势,我市通过编制1个总体发展规划和13个产业链行动计划、重点企业发展规划,形成了“1+N”规划体系,依托“链主”企业和重点骨干企业,确定“441X”产业赛道,加快推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食品、高端化工4大支柱产业,新能源、医药及医疗器械、出版印刷、纺织服装4大优势产业和数字经济“1+X”未来产业做大做强。
我市还搭建起链式政策新制度,制定建立普惠性政策库、靶向政策库、政策需求清单、政策兑现清单“两库两清单”政策体系,建立“泰企通”线上服务平台和产业链专班人员全覆盖包保规上企业制度,实现政策精准推送、上门服务、应享尽享。
◆聚力招大培强,推动形成链式发展集聚效应
从“零”到“链”,从“链”到“群”,我市树牢链式发展思维,加快实现产业发展突破和提升。
培育链上龙头实现建链强链。我市通过深入实施企业梯度培育工程,推进“千项技改扩规、千企转型升级”,增强了“链主”企业对全产业链及链上关键环节的控制力,重点培育出一批产业联动能力强、成长空间大、提升潜质高的龙头“链主”。另外,通过建立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设立“专精特新”企业加速中心,“一企一策”为企业量身定制培育方案,形成了龙头企业引领、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格局。2022年以来,我市新认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3家、总数达39家,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家、总数达17家。
强化链上招商实现延链补链。通过紧盯产业链关键环节实施链条招引,组织梳理重点产业链现状等5张清单,完善龙头“链主”等4大模块,分类别梯次推进招商引资,我市成功引进零碳智慧新能源开发、锂电正极材料修复等一批关联性强的优质项目,实现链条“填空补缺”。
加强链上协同实现畅链固链。我市紧扣“链主”企业发展方向,建立“链主+链上”基础配套服务体系,推动“链主”企业与链上企业在项目建设、要素流通等方面全方位联系,推动实现人才、产品、市场等产业链协同,打造起特色产业集群生态圈。2022年,锂电新材料、智能起重机械、玻璃纤维新材料3个集群入选省特色产业集群,数量居全省第一。
◆强化要素保障,不断积蓄链式发展强劲动能
我市出台《重点工业项目要素保障实施办法》,以“有解思维”创新要素保障新模式。强化数字赋能,注重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从数字产业化、数据要素市场、数字生态建设等方面发力,做大做强数字产业集群,泰安入选中国数字经济城市发展百强榜,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度指数居全省第4位。高起点谋划建设泰山产业会客厅,发挥“1+13”制造业联盟和商协会体系作用,用好各类平台,吸引了更多核心企业、区域总部落地泰安。通过高层次构建供应链平台,积极对接阿里巴巴、京东等专业机构,由龙头企业牵头、链上企业参与,组建起紧密的供应链联盟。
我市还突出金融助力,引进蓝海股权交易中心——泰安资本赋能中心,帮助企业规划上市路径,鼓励各产业链引进行业基金,加强与各类基金公司合作,提升企业资本运作能力。2022年,为34家企业兑现上市奖励6500万元,新巨丰打破泰安12年来无A股上市公司局面。
◆创优服务环境,聚力深耕链式发展良好生态
我市注重培育良好的企业发展生态环境,用优质的服务、过硬的能力和昂扬的斗志营造出链式发展良好氛围。
推动服务大提速,我市打响“泰好办”服务品牌,通过创新重大项目“绿卡”制度,为近200个“绿卡”项目解决问题1000余个,审批提速75%以上。我市还大力开展“百名科长大家评”和政务服务“好差评”活动,全方位、深层次打造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
推动能力大提升,我市深入开展企业管理者、机关干部“双赋能”行动,从全市范围选拔100名优秀企业管理者和100名优秀中青年干部组建“精英班”,采取“集中讲授+专项辅导+经验分享+标杆企业游学+龙头企业把脉问诊”的方式进行重点培训,拓宽产业发展思维,提高服务水平。
推动考核大比武,我市将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考核纳入全市综合绩效考核,对县(市、区)、功能区和产业链实行差异化考核,对市直部门(单位)实行“清单式”考核,制定重点产业链专班季度考核公示办法,推动形成“大抓工业”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