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为民
2023年11月20日,《中国国防报》以整版篇幅刊登文章《七个儿子一个家》,深刻报道了宁阳县华丰镇“七兄弟”替烈士尽孝的感人事迹。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我多年的好友,宁阳县人民武装部的侯中兴。
认识侯中兴在30多年前,那时我们都是宁阳县的基层报道员,他在崔解乡,我在南驿镇,这两个单位如今都已成了历史名词。当初我们那些一起搞新闻的人,如今也没几个人在爬格子了,只有侯中兴一直坚持,而且经常发表一些令人刮目相看的文章。
侯中兴是个多面手,文学、新闻双管齐下。论新闻,他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媒体发表了大量通讯、消息,提高了宁阳的知名度。论文学,他自17岁开始写小说、散文,2015年9月,他创作的长篇小说《罗锅传奇》荣获“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征文优秀奖;《人民文学》《小说选刊》《山东文学》主办的征文活动,他都拿到过获奖证书,有人笑称他是“获奖专业户”。
谈起写作,侯中兴说,他写作不分时间、地点,总是随身带着笔,灵感来了摸起笔就写,用电脑太慢,容易打断思路。他写作速度快,全凭一股热情。他说:“写作要保持一颗童心,对一切充满兴趣。如果心如死水,对什么都熟视无睹,怎么能触动心灵,写出自己满意、读者满意的作品?”有人把文学当成利益最大化的敲门砖,侯中兴写作却没有功利性,追求的永远是文学品质。
侯中兴喜欢喝酒,很多文章都是在似醉非醉中写出来的。2000年春天,他在泰安日报社学习时,有一天下午与编辑聊天,“我们宁阳县有户人家,爹是残疾人、娘患精神病,生了3个儿子都上了大学,能否写篇文章?”编辑一听题材不孬,叫他马上写出来。侯中兴跑到报社门口超市买了瓶酒,回到屋里就着花生米咕咚咕咚畅饮了多半瓶,借着酒劲趴在桌上“龙飞凤舞”起来。写到后来,只觉手在飞快地划,眼中的字迹早已模糊不清,最终完成万把字的一篇文章。把稿子交给编辑后,他心里直打鼓:不定行不行,别瞎了那半瓶酒。过了一天,编辑找到他说,稿子写得不孬,下星期就登。这就是那篇曾风靡泰安的长篇通讯《茅屋病残家,一门三状元》。那期报纸被很多学校当作课外阅读材料,很多人说,这篇文章不知为泰安催生出了多少大学生。
搞写作的人不读书是不行的,读到一定程度,就要有所选择,通过读别人的文字,激发自己的灵感。古时形容一个人有学问谓之曰“学富五车”。侯中兴说过,他不敢说自己有学问,但读过的书肯定超过“五车”了。侯中兴的老家是宁阳县东庄镇的老庄子村,地理位置挺偏。就上世纪70年代的乡村来说,能看的书不多。侯中兴的一位同学知道他好看书,说自己有本不知道名的书,烂成了一条一缕,问他看不看。后来他把书拿到手一瞧,确实烂得不成样子,不知是故意撕的还是无意中扯的,书都成了一条条的,需要一个字一个字地比对着看。所以这本书他读的时间就长,但印象也深,记住了书中的史更新、肖飞、林丽等人物,好几年后才知道这本书叫《烈火金钢》。1975年年底,华丰煤矿与老庄子村结成了帮扶对子,矿团委帮村团支部建了个小型图书室,这下可对了他的心意,几乎天天泡在图书室里,一本一本地读,恐怕落下什么。图书室的书一月换一次,在那近两年的时光里读了多少书,连他自己也说不清。这些年里,侯中兴读书读出了经验,那就是“好读书、读好书;精读书、读精书”,一直信奉在丰盛的精神食粮中,书是永远不可替代的主食,对写作大有好处。
搞创作的人,往往是写小说的不一定能写好诗歌;写散文的不一定能写好报告文学。侯中兴是不论什么体裁,都能舞弄一番,而且成就还不小。他小时候听刘兰芳讲评书入了迷,长大了就为刘兰芳写书,成了乡亲们津津乐道的事。这些年发表各类作品100多万字,光得的奖,红彤彤的证书能装多半麻袋。不但被山东省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被评为山东省第二届“齐鲁文化之星”,还加入了中国报告文学学会。
侯中兴是个真正把文学当成生命的人,咬定青山不放松,一门心思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