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血液科医疗团队。通讯员供图
本报12月11日讯(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刘英迪 通讯员 孙鲁腾)对于需要长期输液治疗的患者来说,静脉通路就是他们的生命通道,然而每次输液都要扎针,患者要反复遭受穿刺之痛。PICC的出现,使“无痛输液”成为可能。
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具有创伤小、易操作、保留时间长、避免药物外渗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静脉营养、肿瘤化疗、抗生素治疗等领域,为患者静脉输液提供了安全可靠的通道,在患者体内留置最长可达1年。
隧道式PICC置入技术是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PICC技术基础上的一次改进,通过建立一皮下隧道,使血管穿刺点与导管出口有一定的距离,并将导管出口转移到更适宜、更有利的位置。此技术的开展,扩大了PICC的适用范围,为不能进行常规PICC置管术的患者提供治疗方案,并解决了临床上血管条件较差患者打针难的问题。
2023年8月,泰安市立医院肿瘤血液科收治了一位食管癌患者,因长期输液治疗,需要留置PICC导管,经科室护士长李茜茜及静疗小组成员综合评估,患者双上臂中段贵要静脉、肱静脉不足2毫米,不适合穿刺,而腋窝附近的肱静脉直径约5毫米,PICC置管要求管径应小于静脉直径的45%,遂选择了腋窝附近的肱静脉进行穿刺,为防止感染,利用隧道式技术将PICC导管出口转移到更舒适、更有利的上臂中段。患者成功建立静脉通道,经几个月的临床应用,患者留置PICC期间无并发症发生。
2023年9月,泰安市立医院收治了一位多发性脑梗死患者,患者右侧肢体活动不利,言语不流利,因烧伤后行多次植皮手术,全身多处烧伤疤痕,肉眼看不到、手摸不到血管,在超声下观察贵要静脉、肱静脉均非常细。患者急需建立静脉通道进行治疗,为给患者建立一安全输液通路,肿瘤血液科静疗小组成员及时会诊,经过认真评估,选择从患者左侧腋静脉穿刺,建立皮下隧道将导管出口引至适宜的位置,置管过程中运用腔内心电定位技术进行导管尖端定位,以最安全、最快速的方法成功开通生命通道,为患者后续治疗提供了有力保障。
隧道式PICC的优点有哪些?
超声引导下穿刺可避开动脉、神经,最大化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及安全性;腔内心电定位,可实时精准定位导管尖端位置,方便快捷;同时降低了血栓形成的风险。把血管穿刺点放在静脉管径较粗的位置,通过皮下隧道将导管出口转移到安全、适宜的位置,有效降低了导管相关血栓的风险与感染风险。血管穿刺点与导管出口通过皮下隧道相通,形成了一道防止污染的屏障,能有效防止外界因素引起的感染,防止脱管。导管通过皮下隧道导出体外,由于皮下组织的固定作用,减少了脱管的概率;操作过程中使用的无菌隧道针可有效避免神经、血管的损伤,血管穿刺点位于皮下,可避免局部渗血渗液的发生;将导管出口预留在最合适的位置,避免了患者在手臂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
隧道式PICC技术的开展使越来越多患者通过这一技术受益,在静脉治疗领域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泰安市立医院肿瘤血液科已成功开展隧道式PICC置管术10余例,此技术的应用真正做到了“一管到底、管尽其用”,为患者构筑了安全可靠的生命通道,提高了患者舒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