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伟
宁阳县第三小学文庙小学教育集团历来重视科技创新教育,注重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开设创客社团、航模社团、科创类校本课程等,提高学生科学素养;通过举办科技节、组织学生参加科创类竞赛,全方位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追寻科技之光
各项赛事结硕果
近年来,学校师生在各级各类科技比赛中屡获大奖。
2021年5月,潘真谛同学在第五届世界智能大会全域科普虚拟机器人竞赛中荣获三等奖;2021年7月,胡中允、蒋睿熙、王浩宇、王屹嶺4位同学荣获第十九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山东赛区“智造未来”赛项小学组三等奖;2021年10月,杜衍旭同学顺利通过全国青少年机器人技术等级考试一级和全国青少年软件编程等级考试二级;2021年12月,樊泽琪、赵泽睿同学顺利通过全国青少年软件编程等级考试一级。2021年10月,宁阳县第三小学130名学生参加了“山东省青少年人工智能科普与创新实践行动”线上人工智能科普活动,1位教师被评为“优秀科普教师”,7位教师被评为“科普活动优秀班主任”。2021年11月,学校被评为山东省2021年度人工智能科普活动“优秀组织单位”。
今年7月13日至14日,全国青少年航天创新大赛北方赛区选拔赛在泰安举行,宁阳县第三小学郭锦默、姜艺豪、李铭琦3位同学配合默契、层层闯关,力战对手获得北方大区一等奖。
今年8月16日,以“仰望星空,成就梦想”为主题的2023年全国青少年航天创新大赛总决赛在海南省文昌市圆满收官。现场编程、场景操作、面对面答辩……郭锦默同学一人成组顺利完成比赛,荣获国赛三等奖。
人工智能教育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强化支撑,宁阳县第三小学文庙小学教育集团构建了人工智能教育的保障体系。学校成立了以校长朱金山为组长、分管副校长陈琳琳为副组长的人工智能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学校定期召开会议,对课程安排、教学管理、教师配备、资源配置、经费保障等进行规划部署,及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学校领导具有较强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力,中层以上领导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县级以上教育信息化相关培训或学习,有记录,有心得。
为加强条件保障,宁阳县第三小学文庙小学教育集团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教育,不断加大投入。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学校进一步完善了软硬件设施和文化建设,自主改造了创客大厅、航模教室和机器人教室。学校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教育,不断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了软硬件设施和文化建设,自主改造了创客大厅、航模教室和机器人教室,扩大了人工智能教育场所;配置了人工智能设备和材料,尽全力满足学生人工智能上课需求。为建设符合校情、学情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学校成立了人工智能课程建设与实施的探索与研究项目管理团队,组建了一支善用人工智能技术的骨干教师队伍,职责分工明确,可正常、独立、常态化开展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工作。
宁阳县第三小学文庙小学教育集团将人工智能教育工作纳入学校整体3年发展规划并作出明确要求;学校人工智能教育经费有保障,确保教学教研、培训提升、课题研究、学生活动等正常开展,为人工智能教育开展做好支撑和保障。学校创客大厅有专人管理,建立并落实人工智能教室、场地管理、使用制度,人工智能相关器材登记造册,维护良好,有使用记录和维护记录。
学校多措并举,推进人工智能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课程教学处整体规划,五年级全面铺开人工智能课程,并在二年级和四年级积极推广。二年级的《乐高搭建基础入门》、四年级的《AI神奇动物》、五年级的《AI变形工坊》,是集搭建和编程于一体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本学期还组建了人工智能机器人社团、航模机器人社团、创意编程社团等信息技术类人工智能特色社团。
学校采取教研组集中教研、备课组集体备课的方式,开展人工智能教学研究。教研组认真组织信息技术教研活动,在组内进行磨课和听评课,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人工智能学科教师每周四下午进行集体备课,研究本周上课内容,梳理课堂具体流程及教学设计。为拓宽视野,邀请兄弟学校专家进校开展情况诊断,邀请优必选指导老师入校指导并进行赛事培训。融合创新人工智能教育团队教师积极开展人工智能教育课题研究,结合学校优势和资源特点,在深化应用的基础上,开发特色校本教材和校本资源,探索适合本校的新型教学模式,提高人工智能教育教学质量。
“互联网+教育”
助力教师教育教学
近年来,宁阳县第三小学文庙小学教育集团以人工智能教育为契机,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互联网+教育”工作取得巨大进步。
从教师层面来看,这提高了教师的信息化理论和应用水平,教师能够将信息技术与所教学科融合,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从学生层面来看,获得了更广阔的学习平台,其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在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今天,宁阳县第三小学文庙小学教育集团将继续优化和整合已有的人工智能校本课程,持续探索AI理念下的教育教学,努力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和学科深度融合。学校还将在此基础上开发新一代校本课程,继续扩大人工智能教育的覆盖面,增强课程层次性,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