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12月5日讯(通讯员 伊永林)近年来,肥城市充分发挥农机装备“排头兵”作用,通过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培育农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方式,探索现代农业全域社会化托管新模式。
孙伯镇位于肥城市西南部,属于汶阳田粮食主产区。近年来,该镇全力打造现代农业全域社会化托管服务综合体,依托农业机械服务组织开展土地规模经营,全面实施“全域土地托管+减垄增地+智慧农机”种植模式,推动农机生产从单个环节向全程服务转变,从小规模分散作业向大规模整建制服务转变。目前,全镇3.58万亩耕地已全部托管,实现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
“一个中心,四大板块”唱响现代农业“主旋律”。在全程托管方面,孙伯镇重点打造了集托管服务、物流、烘干仓储、供应链金融及粮食贸易5大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龙头带动、牵引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中心设有四大板块:数字农业板块,配置数字农业系统、数字农机系统,综合运用智能感知、智能监测、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实时动态监测、调控全镇土地分布及用途、种植作物分布及占比、农田实时长势监测及产量预估、农机作业及服务面积等农业生产状况,提升全镇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数字化水平;粮食烘干仓储板块,配置高标准智慧粮仓4000平方米、粮食晒场3000平方米、300吨分区式粮食烘干塔一套,日烘干量300吨,存储量1.75万吨,通过阶段性存储,粮食价格每斤增值5分以上;育繁推一体化板块,配置种子培育实验室、育种基地,同山东农业大学签订“产学研用”合作协议,承担国家、省级实验项目、攻关课题和种业技术创新,重点选育德麦系列良种,先期在全镇范围内集成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逐步形成以孙伯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的育种、繁种、推广一体化研发“生态圈”;农机服务板块,建设2300平方米机械库,整合统筹大户现有农机286台套,登记造册,统一调配使用。城资集团投资1500万元,新购置农机300台套,全镇3.58万亩耕地机械作业服务周期平均缩短5至7天。
“减垄增地,万亩指挥田”奏响科技助农“强节拍”。走进孙伯镇南栾村市长指挥田核心区,映入眼帘的是1200亩成方连片的立杆式喷灌区。据了解,孙伯镇投资795万元,高标准建成万亩减垄增地市长指挥田,其中微喷带区8425亩,立杆式喷灌区1525亩,指针式喷灌区50亩。项目建成后实现了“四省”“四增”。“四省”:省时,省力,省水,省钱。传统灌溉模式100亩地需要浇10天,实施减垄增地后只需24小时,轮灌周期缩短为原来的十分之一;传统灌溉模式需要两人浇地,人工费120元/天,实施减垄增地后不需要人工,省去人工费;原来一亩地需要80方水,现在一亩地只需20方水;传统模式一亩地成本是40元,现在一亩地是8元,每亩地节约综合成本32元。“四增”:增地,增产,增收,增效。减垄增地后增地20%,一万亩地增地2000亩;小麦亩增产240斤、玉米亩增产100公斤。2022年小麦最高亩产达到822公斤,玉米最高亩产达到961公斤,位居全市第一,实现亩产“吨半粮”的目标;小麦亩增收365元,玉米亩增收272元,共增收637元;减垄增地技术改变了几千年来的传统浇水施肥模式,引领了浇水施肥技术的革命,起到了示范带动效果。孙伯镇减垄增地已完成万亩市长指挥田,位居肥城市第1名;1200亩指针式、立杆式水肥一体化项目位居全省第一。
“智慧农机,数字赋能”唱响农民丰收“进行曲”。在肥城市农业机械发展服务中心的精心指导下,孙伯镇探索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数字技术,依托减垄增地和数字农业平台,配套安装智能农情监测系统和智能灌溉控制系统,已建成13个农田气象站、40个田间监控点、4个病虫测报点,24小时全天候采集农作物长势、光照、温湿度、风速风向、病虫害预警等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智能化控制,精准把握灌溉时间强度和水肥一体化配比,在“减垄增地”1200亩核心区配套安装24个监控与智能灌溉控制系统,接入数字农业中心大数据平台,可实现远程操作与实时监控,农户可足不出户完成浇水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