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10月17日讯(通讯员 邹永发)今年以来,角峪镇立足镇情民意,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农业托管”提制扩面,鼓励“庭院经济”遍地开花,将“小庭院”打造成为“大产业”,让方寸之地变成增收之所,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深挖潜力,绽放“美丽经济”。角峪镇大力盘活闲置庭院资源,以家庭为阵地,以庭院为载体,盘活利用院落空地、房前屋后等闲置空间与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特色产业,将“一方土地”变成“一片宝地”;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将闲置土地流转到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统一管理,推动“小田变大田”。突出特色“美丽庭院”创建,将产业优势、历史底蕴、旅游资源与庭院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创新实施“庭院+采摘”“庭院+民宿”“庭院+电商”等多种运营模式,带动庭院种养、庭院旅游、庭院加工、直播带货等产业发展,促进群众灵活就业。其中,通过农产品种植、抖音直播销售毛线成品等方式,部分村民年收入可达30万元以上。强化党建引领作用,以创建服务型村级组织为目标,逐步完善各项基础配套设施,争取财政专项衔接资金220万元,用于扶贫产业项目、农村基础设施提升项目等3个项目建设,进一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以制定划片生产、签订村规民约等方式规范农户的生产行为,激发农户的内生动力,吸引更多乡贤回乡共谋发展。
企业带动,院景变“钱景”。角峪镇建立“企业+农户”联合体,瞄准市场发展优特经济作物羊肚菌,引进北京绿投建营科技中心,由企业提供种苗和技术支持,农户在院落闲置空地建大棚种植,企业按市场价回购或农户自主销售,每亩纯收益可达4万元左右,极大地增加了农民收入。探索土地“大托管”经营模式,加大农田整治力度,因地制宜推行耕地减垄增地,积极开展土地流转,实施农业大托管,鹿角村与农大牧业深度合作进行良种培育,提高土地利用率30%以上;部分村将土地发包给农业大户、粥店社区等,促进村集体增收4万元以上。探索形成规模化经营,通过引导发展、多方结合、建立机制等方式推动庭院经济发展壮大,邀请专家进行指导和培训,提高和统一种养、加工、经营等标准,融入更多传统文化元素,引导村民实现“一村一品、一户一业”,打造庭院经济特色品牌,不断推动庭院经济向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
建立机制,拧紧责任“螺丝”。角峪镇建立部门联动机制,从相关部门抽调精兵强将,成立庭院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形成镇主要领导包抓示范村,分工领导、机关干部分村包抓,从庭院规划、产业管护、产品销售一抓到底的工作格局,培育示范村(户),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建立考核联动机制,将庭院经济工作纳入部门和村级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构建“评价反馈—问题整改—销号核查—纳入考评”以评促改闭环,确保庭院经济发展工作落实到位,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建立督查奖惩机制,强化纪委、督查室等部门的协调联动,定期开展专项督查并通报,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