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10月15日讯(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杨文洁)“国家政策太好了,现在像我这样在家躺着的人,都有人上门关心问候,我心里感觉热乎乎的!”家住巨菱枫景园的唐先生激动地对医养中心的居家护理人员说。唐先生口中的利好政策正是我市自2019年起探索实行的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唐先生患帕金森病6年多,老伴逄女士照顾起来有些力不从心。2019年,逄女士偶然得知了长护险业务,便打电话进行咨询。家人提交材料后,经过定点医护机构初审、专家复核,唐先生在家便享受到我市的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待遇,定点医护机构根据唐先生的病情及护理需求制定护理计划,定期提供上门医疗服务。
近年来,市医保局大胆探索建立基础生活照料与专业医疗护理相结合的“1+1”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推行“10+X”个性化服务项目,让失能人员可以在家享受定点护理机构上门提供的居家护理服务,也可以在护理机构享受“24小时医疗+照护”的机构护理服务,进一步减轻了患者家庭负担,提升了参保人员的获得感和认可度。截至9月底,我市支付长期护理保险资金近6000万元,享受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待遇的失能人员已达5000余人。
我市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社会知晓率、政策落实、减轻失能人员及家属负担方面仍未达到政策设计初衷。如何解决、整合参保人员的实际需求以及监督医护机构在医养服务中的行为,是推进该险种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难题。市医保局不断总结运行经验,进一步完善长期护理保险设计理念。2022年,市医保局应用最新国家评审标准,将失能人员按照重度失能一级、二级、三级划分,并将符合条件的重度失智人员纳入保障范围。失能人员根据重度失能等级,在医疗护理目录及照护服务目录中进行套餐式选择,可以在家享受定点护理机构上门提供的居家护理服务,也可以在护理机构享受“24小时医疗+照护”的机构护理服务。服务项目采取“必选项目+可选项目”模式,有生命体征监测、肢体按摩/推拿、心电图检查、三大常规检测等10项必选项目和胃管尿管置管、康复训练及指导等25项可选项目,日常基础的生活照料由失能人员近亲属提供,定点医护机构按月与失能人员进行结算。此外,失能人员居家期间还可同时享受门诊统筹、门诊慢性病待遇,切实减轻了就医、护理负担。
近年来,市医保局一直将民生放在首位,以切实减轻失能人员经济负担为工作着力点,从群众的护理需求入手,对护理保险政策进行调整,既保证了失能人员的医疗需求,也缓解了其家庭经济压力,实现了“家庭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极大地提升了失能家庭的生活质量和安全感,让失能家庭告别了“护理辛劳、经济窘境”。
据介绍,市医保局将继续组织长期护理保险承保单位、各定点医护机构促行动抓落实,走进有需要的家庭,让失能失智老人重拾生活的信心,让老年人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工作人员到社区进行政策宣传。通讯员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