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二字贯穿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始终、分量最重,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党员干部就要廉洁自律,始终坚持人民至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因此,党员干部就有必要时刻反省自己,时常问问自己“入党为什么,为民干什么,将来留什么”,这“为民三问”是对一个党员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层次拷问,督促其认真查找自己在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履行职责、改进作风、执行党的纪律、履行党员义务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使他们能够在反思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革新的政治自觉,用一个个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践行人民至上的理念。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党员干部通过“为民三问”在思想意识方面以党章为镜,对照党的纪律、群众期盼、先进典型,对照改进作风要求,在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上摆问题、找差距、明方向。在工作中以为民务实清廉严格要求自己,严明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正视矛盾和问题,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决定力量。我党的革命和建设实践证明:群众路线是我党最根本的工作路线,是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党的先进性的源泉。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时刻想着能为民干什么,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为衡量标准答好“为民三问”,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党的先进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什么时候党的纯洁性受到影响和削弱,党的战斗力就会下降,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损失。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应对和经受住各种考验、化解和战胜各种危险的重要法宝。“为民三问”使党员领导干部在反思中,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深刻反思自己在工作和作风上的不足,认真贯彻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和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有效地杜绝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不正之风,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保持党的纯洁性。
那么,怎么答好“为民三问”?
要坚定理想信念,答好“入党为什么”。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决定了人生的方向和高度,作为党员干部必须要时刻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理想信念,怀揣着那颗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制定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
要站稳人民立场,答好“为民干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必须站稳人民立场,常怀为民之心,用实际行动答好为民干什么。首先,要善用调查研究这一工作方法,深入群众调研社会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路线政策,才能真正的引领群众。其次,当下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些关键时刻就需要我们的党员干部顶上去、扛得起,不断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再次,当今世界瞬息万变,要不断更新换代自己的知识和思想,牢牢把握和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切实提高自身为民办事的能力水平,引领我们党走在时代前列。
要廉洁自律,答好“将来留什么”。古语云“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党员干部的能力和水平关系着当地居民的切身利益,关系着一方的发展和未来。因此,在反思中应真正地领会到为民贵在自觉,务实贵在奉献,清廉贵在坚持,应凡事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真正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形成优良的党风,以党风带动政风,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
□中共泰安市委党校 张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