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王雪梅
当驻足于东平湖畔,心旷于水韵之美,流连于宜居乡村时,会发现有这样一群特殊的身影正奔波在乡间民巷或田间地头,踏曦出发,披星而归,为实现乡村振兴这一伟大梦想而不懈努力——他们是驻东平县省派第五轮第一书记。
乡村振兴队伍中,驻村第一书记是村级党组织建设的引领者,任重而道远。自2021年10月份,驻东平县省派第5轮17名驻村第一书记,分为4个党小组,分别被派往彭集街道、沙河站镇、老湖镇、旧县乡。从机关干部到驻村第一书记,从办公室到田间地头,他们牢记为民服务宗旨,紧紧围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总目标,突出“实”的导向,做好“融”的文章,履职尽责,笃行实干,在建强组织、提振产业、保障民生、弘扬新风上持续发力,让乡村振兴的希望在田野上尽情绽放。
强建堡垒
锻造乡村振兴生力军
“驻村以后,我们第一时间就与各村的工作实现了节奏同步,与村‘两委’班子、党员干部群众‘摸爬滚打’在一起。”省派东平县彭集街道第一书记党小组组长孙逊告诉记者。
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大厦的根基,地基固则大厦坚,地基松则大厦倾。驻村以后,第一书记立即深入村居、田间、地头调研走访,与村干部、贫困户、党员群众等开展了广泛的座谈、交流,指导村党支部“开门抓整顿”,找出并逐一根治班子成员思想涣散、党员作用发挥不明显、服务群众能力弱等“病根”。
济南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党委书记、东平县委副书记(挂职)李祥印说:“入驻以来,各第一书记党小组抓住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的时机,使村‘两委’成员学历、年龄实现了‘一升一降’,素质能力都得到优化提升。各村也有了35岁以下年轻干部,为基层村党支部注入了新鲜‘血液’,激发了乡村振兴新活力。”
内外兼修
美丽乡村换新颜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第一书记注重“内外兼修”,既要扮靓“面子”,更要夯实“里子”。
走在彭集街道陈流泽村坑塘边的人行小道上,湿润凉爽、藤蔓交错、芬芳弥漫,令人心旷神怡。不远处,造型别致的凉亭长廊傍水而建,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刚到村里时,看到这个臭气熏天、垃圾四溢、杂草丛生的废弃坑塘,孙逊皱起了眉头。“由于这个坑塘的存在,不仅让我们村在街道农村人居环境考核中,名次特别靠后,更重要的是降低了周边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舒适度。”孙逊说,为此他动了治理改善坑塘的念头。得知因治理费用不菲后,孙逊一次次主动与派出单位领导和东平县委汇报沟通,最终陈流泽村坑塘被纳入全县“水系联通、水美乡村”统一规划,进行了集中治理。改建后的坑塘成为了村里人气最高的地方,大家呼吸着新鲜空气,欣赏着公园般的美景,俨然构成了一幅美丽乡村的新画卷。
对于帮扶村坐落布局等基本数据的采集,老湖镇党小组组长王维山充分发挥了他的专业优势。邀请省水科院到驻村开展无人机航测,采集驻村原始影像资料,全面掌握帮扶村坐落布局、土地分布、道路河沟走向等基本数据,得到省选派办充分肯定。在东平县委、县政府和东平县水利局的支持下,老湖镇党小组积极争取将帮扶村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工程纳入东平县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项目,进一步改善村庄生产生活环境。目前,老湖镇周林村水系连通工程建设完成,杨村、王台村、梁林村水美乡村建设项目正在抢抓施工。
帮助乡村由里到外大变样,不断提升群众的生活质量,就是省派第一书记开展驻村帮扶工作的初心。各第一书记党小组积极争取县有关部门和乡镇(街道)支持,为帮扶村修建道路、改造自来水管网、建设输水沟渠,全力办好民生实事。累计硬化村内地面10万平方米,安装路灯1402盏,新建、改建文体设施16处,解决水浇地7540亩,推动村庄整体人居环境提档升级。
提振产业
振兴发展续新篇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省派第五轮第一书记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为抓手,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
春光不等人,省派第一书记围绕东平县委提出的设施农业、生态渔业“双30万亩”战略目标,带着一份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为产业项目做调研、搞观摩,充分论证、民主决策、努力助推产业项目在帮扶村落地生根,走出一条“党支部有作为,党员起作用,集体增收入,群众得实惠”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为了帮助我们发展产业,杨书记找路子、找项目、找资金,竭尽所能、全力以赴。”提到省派驻村第一书记杨丙利为村里产业发展所做的努力,彭集街道柳营村党支部书记强进有一肚子话要说。驻村后,在与村“两委”班子充分研讨后,杨丙利积极与街道党工委对接,结合村实际,发挥资源优势,建起了94座双面坡拱棚,建成了设施农业发展基地。他在充分调动了党员干部带头示范积极性的同时,引导在外干事创业的年轻人返村承包大棚,进一步激发了村民们对大棚产业发展的信心,为群众增收致富带来了新希望。
说起圆葱的引进,彭集街道苇子河村第一书记冯建伟和龙崮村第一书记曹普印象十分深刻:“有一次我们出去参观,看到别人种植的圆葱,模式很不错,效益也很好,而且自然条件跟我们很相似。回来后,我们第一时间与省农科院的专家沟通请教,经过反复研讨,很快就敲定引进了这一优质圆葱品种。”龙崮村和苇子河村与济南盛农有限公司达成合作,联合种植了40余亩圆葱,助力村民增收致富。
产业项目建设是驻村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沙河站镇屈楼村第一书记张东亮向记者介绍:“我们争取了1200万元的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区屈楼片区蔬菜产业园,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经营模式,成立了泰安泉合蔬菜科技股份公司,引导群众入股蔬菜种植产业,实现增收致富。”目前,该产业园已被认定为山东省农业标准化基地、山东省示范农场。园区内大拱棚800亩、露天蔬菜种植400亩,带动周边村200余人就业。
整合利用衔接资金,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老湖镇第一书记党小组通过整合老湖镇杨村、王台村、陈庄村衔接资金300万元,投入东平港湖海通仓储用房项目;整合梁林村、周林村衔接资金150万元,投入东平丰禾园中草药加工车间项目。充分发挥衔接资金整合撬动作用,推动政策共享、项目共建、资源共用,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
建设农产品仓储物流车间项目、100亩蔬菜大棚项目、4000亩苹果园的保鲜仓储特色产业项目……为解决产业项目资金难题,省派第一书记旧县乡党小组齐发力,共撬动社会资金2000余万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需要动员组织全社会力量投入参与,需要体现农民主体地位,更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旧县乡党小组组长王宏说,此举措在解决了产业项目资金难题的同时,也激发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乡村振兴赋能添彩。
沃野千里展新卷,乡村振兴谱新篇。驻村以来,东平县省派第一书记认真落实省委部署要求,怀揣为民服务的初心,牢记乡村振兴的使命,充分发挥第一书记能力和单位专业优势,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凝聚起推动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务实的态度,充分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精神,真正为村庄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济南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党委书记、东平县委副书记(挂职)李祥印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