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杨龙
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立足林业为民、生态惠民、绿色富民,用好“林长+”,做强优势产业,做精特色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全市经济林总面积160余万亩,总产量100万吨以上,林业产业总产值超330亿元,先后荣获中国板栗之乡、肥桃之乡、核桃之乡、大枣之乡等称号,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坚持规划先行 优化产业布局
市林业局相继制定实施了《泰安市现代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和泰安市特色经济林、苗木花卉、中药材3个《产业振兴计划》,按照“做强优势产业、做精特色产业”原则,抓好现有林果园科学管理、集约经营和低产园改造,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鼓励发展中药材产业,在全市重点规划建设了核桃、大樱桃、苗木花卉“三大优势区”和泰山板栗、肥城桃、大枣、泰山黄精、珍珠油杏、甜红子山楂“六大特色产业园区”。
今年以来,我市新发展樱桃、猕猴桃等经济林6894亩,特色经济林总面积161.97万亩、苗木花卉总面积38.5万亩;新发展黄精、丹参等中药材1.4万亩,总面积达10.5万亩;新发展林下经济8400亩,总面积达32万亩。
坚持科技引领 力促培优增效
通过科技联姻,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市林业局协同开展林木良种选育、果品培优、低产低效园改造、中药材研发等技术攻关,充分发挥驻泰高等院所科技研发优势,加强内引外联,利用市林科院的龙头作用开展各类科技合作、建立多个创新基地、建成各级种质资源库。
围绕推进特色经济林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市林业局调整优化品种结构,近5年共引进、选育新品种(品系)100余个,大力推广先进栽培技术,先后推广了桃、大樱桃、苹果矮砧宽行密植栽培模式,板栗、核桃低效园更新改造技术,推进实施肥城桃品质提升工程,建设集约化、标准化、高科技示范园155个;集成推广了温室栽培、绿色防控、果园覆草、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技术70余项,提高了林果产量和品质。
针对乡村振兴、群众致富需求,市林业局大力实施林农培训工程,聘请山农大、省果树所等单位高层次专家,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通过以会代训、现场授课、示范指导等方式,开展林果技术大培训,受到了广大基层群众的广泛好评,引进正大果业、康顿果品、特钢果业创建新的栽培模式,聘请多位顶尖专家,作为常年专家指导团队,着力解决重大关键技术难题。
坚持品质优先 打造特色品牌
市林业局突出龙头带动、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做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运作模式,示范带动、以点带面,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培优培强栗欣源、泰尚黄精、泰山百合等林业龙头企业,山东万路达、山东兴润园林、泰安栗欣源被评为国家林业龙头企业。全市林业专业合作社总数达2591家,入社农户达9.74万户,总经营林地56.26万亩。
市林业局以创建经济林标准化示范园为载体,积极开展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三牌”同创,修订完善主栽树种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健全完善地方标准化生产体系;大力推广经济林标准化生产,建设国家级核桃示范基地2处,省级标准化示范园29处,全市经济林标准化生产率达70%以上,林业产业注册商标110个,林产品“三品”认证158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13个。泰山花木城连续两次被评为“中国商品市场综合百强”,肥城桃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国家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
市林业局深入推进“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创建,落实责任主体,建立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生产记录档案制度,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大力推广果实套袋、挂黏虫板、性诱迷向等物理和生物防治新技术,扎实开展“守护舌尖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指导林果农科学施用农药、综合治理果园病虫害,每年对葡萄、樱桃、山楂、柿子等10类果品开展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700多个批次,抽检合格率均在99.8%以上。
坚持融合发展 拉长价值链条
精深加工促增值,扶持林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市林业局重点推进核桃、板栗精深加工产品开发,做强做大桃木工艺品加工,引导农户与企业开展订单合同、保价合作,打造栗欣源板栗加工、泰尚黄精等一批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提高林产品价值和抵抗风险能力。观光采摘促增值,该局依托“观光经济”“采摘经济”,实施“接二连三”工程,推进林业、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形成以林兴旅、以旅促林的发展格局。全市共建立观光果园、采摘园1200余家,9处果园被评为“全省十佳旅游观光果园”。发展电商促增值,该局充分利用“互联网+经济林”,创新实施“名优果品网上营销工程”,与大型超市、批发商链接直销,不断延伸营销触角,形成“线上线下、园内园外”立体营销新模式。目前,全市苗木花卉、名优果品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销量占50%,其中大樱桃、肥城桃网上销量达60%以上。肥城市、泰山区被评为全国首批互联网+经济林产品营销模式示范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