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8月31日讯(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苏婷)30日下午,泰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第一场优化营商环境系列新闻发布会。市行政审批服务局相关领导,介绍市行政审批服务局优化营商环境相关工作情况,相关负责同志回答了记者提问。
近年来,泰安市委、市政府着力打造一流为民服务效能、一流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群众和市场主体满意度。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处在服务企业群众的第一线,立足部门职能,勇于担当、主动作为,立即成立工作专班,围绕牵头负责的优化政务服务、企业准入退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三大领域,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深入开展四大专项行动,为优化营商环境、提升群众和市场主体满意度展现审批担当。
■开展“问题大起底、大排查、大解决”专项行动。
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坚持问题导向,以解决问题来打破满意度提升壁垒。围绕问题反馈7个渠道,进行问题大起底、大排查、大化解。今年以来,市政务服务中心共办理各项业务437690件,其中,市行政审批服务局23455件,进驻部门窗口414235件,并对所有办件进行全量回访、全部化解处理。对县(市、区)政务大厅涉及重点企业的不满意评价,督导县(市、区)纳入走访范围。对12345转办的445件工单,特别是答复后仍不满意的9个问题,逐一解释到位;“民情企意工作室”收集各类诉求12450件,对其中5条意见建议采纳3条,11个服务投诉类问题,明确专人靠上落实,全部整改到位。围绕省对市2022年市场主体满意度情况通报中的问题建议,自查整改,逐项优化提升。从工商联企业会员库中,选取5000家重点企业,逐个发送短信,争取理解和支持,畅通联络渠道。通过问题集中整改,全面摸清满意度底数,提升服务企业群众针对性和工作的预见性。
■开展“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
市行政审批服务局聚焦解决政务服务不便利、水平低等问题,一是开展“不见面审批”攻坚。持续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提升,充分应用标准化梳理成果,梳理形成“不见面审批”事项清单、可突破事项清单和负面清单,对事项全程网办进行集中攻坚突破和优化提升,年底前推动办件量前60%的高频服务事项实现“不见面审批”。二是深化“无证明城市”建设。巩固“无证明大厅”创建成果,全面推行“无证明办事服务”;拓展电子证照证明社会应用场景试点,在交通出行、健康医疗、文化旅游、智慧社区、行政执法等领域打造更多“一码亮证”场景。三是推进政务服务“就近办”“集成办”“跨域办”。推广宁阳县宁东分局模式,加快新泰楼德分局、岱岳区山口分局等5个审批分局建设,实现“园区事园区办”;深入推进“双全双百”,全面落实国定13个“一件事”工作任务,公民身后“一件事”、退役军人报到“一件事”等难点事项落地运行。
■开展“企业准入准营便利化提升”专项行动。
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探索市场主体住所标准化登记改革,搭建住所标准地址库,群众只需点选即可实现标准化地址申报。实行纸质营业执照与电子营业执照二维码“二码合一”改革,统一加载“企业码”,实现生产、许可、监管等信息“一码展示”,实施3个月,共发放加载“企业码”营业执照42626份。全面落实歇业备案制度,降低市场主体维持成本,帮助渡过困难期。围绕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服务市场主体,从保存量、促增量、提质量入手,创新升级1545服务模式,实现企业开办一次办好、推动企业准营5项改革(准营策划、告知承诺、先证后核、一业一证、证照联办)、推出企业变更4项举措(跨域迁移、增设分支、企业转型、证照联变)、优化企业退出5种方式(一般注销、简易注销、代位注销、强制注销、证照联销)。
■开展“建设项目审批便利化提升”专项行动。
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持续优化重点项目服务,将“绿卡”项目范围在工业项目基础上拓展到文旅、现代服务业、重点民生等项目,今年召开两次“绿卡”专班会议,研究入库项目50个,总投资650.7亿元,已开工建设14个;常态化开展“我为项目解难题”“先锋服务进国企”,落实“我为企业办实事10项便利措施”,推进项目快开工、快建设、快投产、快见效。推行工程建设项目全链条告知承诺制,发布第一批11个承诺制事项清单,适用19种承诺制材料,6月份以来,办理审批事项130余件次,平均精简申报材料6.5份。根据企业需求,学习先进做法,拓展施工许可集成办理,将消防设计审查、建筑垃圾处置等与施工许可合并办理,实现“十证合一”。在县(市、区)逐步推开工业项目规划设计方案“设计标准化+审查简易化”服务,为项目单位提供设计要点、设计标准、图册示例,实行简易化分级分类审查,办理时限压缩至3个工作日,提速70%以上。
据了解,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关于大力提升行政效能的要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把提升群众和市场主体满意度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打破思维定式、加强协同配合、更好履职尽责,用实际行动为企业群众提供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数字化、增值化政务服务。
答记者问
问: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在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让“不见面审批”成为常态上,做了哪些工作?
答:今年以来,市行政审批服务局紧抓企业群众需求不放松,在政务服务领域深化创新,加大数据共享和集成复用力度,不断提升网上办事能力,大幅减少市场主体和群众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
夯实政务服务标准化基础。将政务服务标准化作为政务服务工作的主线和生命线,按照省级统一部署,成立工作专班,统筹全市开展政务服务标准化提升集中攻坚行动。全市认领事项7111项,编制实施清单、办事指南7120项,事项认领率、实施清单编制率、服务指南编制率等多项指标排名全省第一,真正实现了“同一事项、同一标准、同一编码”,为“一网通办”夯实根基。
开展“不见面审批”扩面提质。充分运用标准化工作成果,分批形成“不见面审批”负面清单、服务事项清单、可突破事项清单三张清单。实行“黄橙绿”三色推进法,聚焦“绿色”通点,梳理公布一批;减少“橙色”堵点,优化提升一批;优化“黄色”难点,智能升级一批。9月底前发布第一批100项“不见面审批”事项清单,年底实现60%的高频事项的“不见面审批”。通过网上办事体验区体验、窗口人员引导、抽奖激励等多种方式,逐步解决办事群众不敢用、不愿用、不会用的问题.
集中攻坚“一件事一次办”。深入落实李强总理“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合力攻坚”工作要求,将多个部门相关联的“单项事”整合为企业和群众视角的“一件事”。结合全市实际和企业群众需求,主动跨前一步,大胆牵头负责,对于高频的、事关企业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件事”集成创新。围绕国办“8+5”一件事,逐一确定办理事项、梳理事项清单、明确实施方案,对每件事抓落实抓落地,打造泰安经验、泰安做法,不断增强企业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让企业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持续深化政务服务“好差评”。今年,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承接全省“好差评”优化提升试点任务,在全省率先建成办件结果〔评价〕归集系统,实现了事项—办件—评价之间的一一对应,并在全省政务服务专题研讨会上作典型发言。充分运用“好差评”结果,通过量化分析群众评价,提升窗口人员服务质量和水平,形成正向激励的良性循环,用群众满意度倒逼政务服务效能提升。
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将始终坚持以企业群众的需求为导向,探索更多便企利民新举措,有力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