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张隆德
有解思维是方法,是作风,更是责任和担当。近两年来,泰安逐步迈入全面建设新型工业化强市、奋力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有解思维也成了全市各级直面矛盾、迎难而上、泰山压顶不弯腰、困难面前逞英豪的法宝,它映射出勇于担当、用心工作的责任意识,展示出不达目的不罢休、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和意志。万事有解、凡事求解,成为打开高质量发展新大门的“金钥匙”。
历史的真谛告诉我们,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2021年末,市委直面矛盾,深刻分析泰安落后的根源,以思想破冰推动行动突围,从泰安发展的差距在工业、经济的短板在工业、发展的潜力和现实出路也在工业的实际研判,作出了实施新型工业化强市的战略抉择,让前进的道路豁然开朗。2022年初,市委书记杨洪涛在泰安市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动员大会上提出了“没有新型工业化作支撑,现代化强市建设就是空中楼阁,奋力争先就会变成一句空话,推进共同富裕就是空头支票”的论断,向全市干部队伍发出动员令,彻底让大家走出“舒适区”,踏上新征程。
一路走来,全市上下咬定目标不放松,铆足干劲向前冲,各级各部门单位和重点产业链的各项工作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一批又一批具备工业思维、工业素养的党员干部和具有战略眼光、敢于干大事、创大业的企业家前赴后继投入发展大潮,不断为发展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仅在今年上半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就有20项进入全省前8位,其中17项进入前5位、11项进入前3位,全市规上制造业增加值更是猛增12.4%,高于全省6.8个百分点,工业技改投资、制造业技改投资、高技术产业投资分别增长47.9%、52.9%、163.7%,均居全省第1位。数字的背后,是存量优化、增量扩张、赛道升级,是经济发展的活力与韧性,更是以时不我待的奋进姿态、功成不必在我的情怀担当,解锁了泰安高质量发展的无限可能。
创造性变不可能为可能
朝阳产业、新兴赛道持续涌现
有解思维绝不是脱离实际的硬拼蛮干,而是必须立足实情,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推进发展中大胆试、大胆闯,以创造性思维变不可能为可能。自从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的号角吹响之日起,全市上下围绕着构建“441X”现代产业体系,以“链式发展”激活聚变效应,重点打造13条产业链,开拓出泰安市高质量发展的宏大产业版图。而“441X”现代产业体系中的“X”,就是随着发展而诞生的朝阳产业、新兴赛道,就是泰安高质量发展的无限可能。
“X”是“无中生有”,是从关键着手、在重点发力,敢于“试水”、多谋善断、攻坚破题,考验的是智慧和担当。眼下,“X”从布局设想照进了现实,“泰安号”卫星正从地球表面助力着泰安发展,金融板块的“泰安篇章”不断续写辉煌,一批贴着泰安品牌、代表中国制造标准的产品和工程正被人们所熟知。泰安这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名城,正以前所未有的劲头勇做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的弄潮儿,敢想敢干、善作善成,为泰安美好的明天蹚出了一条条新路子。
7月22日,“泰安号”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不仅为泰安市在精准农业、水资源管理、矿产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和应急安全等领域提供空天信息技术服务,更是继泰安市卫星智造基地开工建设后,泰安市布局空天信息产业的重要成果,是泰安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推进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全新里程碑。
从无到有,从低端走向高端。泰山区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推动卫星研发、卫星试验、卫星应用“三大中心”落地建设,努力形成了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制造基地,着力推动空天信息产业全链条,为泰安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注入强劲动能。可以预见,在未来航天工业的舞台上,泰安必将占据一席之地,必将迎来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X”变量在生成,13条重点产业链的增量也不断扩大。肥城市借势而为,抢抓“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机遇,沿着新能源产业链发展图谱,构建起从锂精矿加工,锂电池原材料、锂电池正极材料、锂电池制造到储能电池应用和锂电池回收利用的完整产业链条,推进锂电全产业链建设,打造出“泰山锂谷”。不仅如此,肥城市还聚焦盐穴储能产业,全力确保重点项目落地零阻力、推进零障碍、服务零距离,推动中储国能国内首座10兆瓦盐穴先进压缩空气储能调峰示范电站并网发电,中储国能30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项目也已破土动工。随着项目落地和新能源产业链日趋完善,泰安市“储能之都”建设的基础也逐步坚实起来。
既支持“有中出新”产业升级,也催生“无中生有”的新业态新模式,快步向前的泰安真正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锻造出了符合自身特色的发展新优势。
系统性瞄准需求和矛盾
不断做大战略跨越的“分母数”
有解思维折射发展情怀。只有主动围绕问题勇于探索、开拓进取,勇于转变思维方式精准发力,才能见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段时间以来,受环境和产业“均质化”影响,同产业内企业的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大家各自为战、同行是冤家,竞争导致的“内卷”也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市场的正常秩序,因此,引导产业协同分工、集群发展迫在眉睫。眼下,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的进程全面推进,企业逐步树立起系统观念,习惯运用产业链思维,在这场以党委、政府为主导的产业培育大潮中找准了自身定位,以特色化、规模化、专业化为方向,突出龙头带动、链条配套、园区聚集,团结一心推动产业集群向产业生态集群转变、同质化竞争向分工协同转变、资源占有向资源共享转变,产业的集聚力和机制协同能力明显提升,产业链条韧性和延展性明显增强,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也朝着精细化、高端化方向迈进。
由竞争到合作,由一盘散沙到聚指成拳。新泰市羊流镇智能起重小镇按照产业链式发展思维,盘活闲置资源,围绕特色小镇功能,培育龙头,引导产业链朝着精细化方向发展,在为起重产业培育更多配套服务企业的同时,为项目建设和企业智能化改造提升提供空间,从而拉长起重机械制造产业链。以整机生产加工企业为例,小镇从过去20多家企业的同质化竞争引发配件短缺、运营困难,到如今整合后的五六家企业,使整个产业配置更加健康,产业生态更加优良,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也更加广阔。
羊流镇从农民进城打零工起家,如今已成为中国产业集群经济示范镇,汇集起超过1600家起重产业链上企业,大家围绕起重这一共同话题,建链组群,孕育出从设计、原材料供应,到零部件生产配套、整机制造、检测、安装、维修保养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也正是通过这种同质化竞争向分工协同转变和资源占有向资源共享转变,
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