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8月28日讯(通讯员 张妤聪)近年来,梯门镇坚持聚焦民生需求,回应群众关切,把进一步提升群众幸福作为着力点,“长、宽、高”同步推进,打造立体式民生服务“新坐标”。
在该镇东柿园村特色农业种植基地,菜农李鸣强和妻子正乘着三轮车到大棚里干农活,干净的柏油马路从家门口直通大棚门口,宽阔平坦的路面不仅方便了菜农的日常出行,也让果蔬产品畅销各地。
“现在是沥青路,雨后没有积水,不用担心雨后进大棚干农活路不好走。而且原来的路小货车能进来,大货车就不太好走了。今年规模翻倍了,我一开始还担心往后菜量大了,得用三轮车拉过去,但辣椒还没熟路就提前修好了,实在是太方便了。”李鸣强笑着说。去年以来,梯门镇大力推动特色农业全域发展,坚持政府兜底保障,实现特色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在更细的“毛细血管”——大棚生产路上,正从“棚棚通”转变为“路路宽”“路路美”。
一条条生产路全面铺开,绘织成全面推进特色农业发展的“幸福网”,而网格化服务则聚焦梯门群众的所需所盼,为“幸福网”保驾护航。
“网格内群众的大事小情成了我心中的牵挂,每天走东家串西家,把村民的呼声和诉求、困难和喜悦都记录在走访日志本上,做到心中有数,群众把我当成了‘主心骨’。”梯门镇石河王村网格员李传新由衷地说。李传新根据经验,创新性提出了网格员的“五员”新使命,即富民政策宣传员、百姓呼声搜集员、镇村两级联络员、邻里纠纷排查员和百姓矛盾调解员。
推行网格化管理,重心在基层、根基是群众、目的是民生。梯门镇将42个村划分为53个网格,建立“1+5+N”组织体系,夯实“四位一体”网格力量,充分利用网格化管理这一解决基层问题的有效手段,以“网格化”带动基层治理“成熟化”,让人民群众生活越来越舒心。
答好民生“幸福卷”,更要奏响“幸福曲”。美好乡村生活离不开文明的滋养,梯门镇切实打通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最后一公里”,激活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
“这部电影实在是太好看了,特别就像发生在俺们村的事儿一样。拉着爹娘一起来看,他们不仅觉得电影演得好,而且我能感觉到他们的守旧思想这次也开了一个‘转变’的口子。”梯门镇西梯门村村民王艳姝说道。在西梯门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上一场关于“高价彩礼”的电影刚刚播放结束,很多村民意犹未尽,在广场上边乘凉边讨论剧情。
增强群众幸福感的过程中,文明实践要“接力”更要“发力”。梯门镇坚持以服务群众为宗旨,大力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落地开花,因地制宜打造“古树 古稀”“童心港湾”“多巴胺文明实践带”等特色品牌,引领乡风文明,发展特色农业,助力乡村振兴。